《作战理论入内》 作者:[日本]陆上自卫队修亲会 目录 ·修订再版前言 ·第一编序论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和陆战的特点。第三章作战理论的意义及性质 ·第二编战斗力的含义及特点 。第一章战斗力的含义及原理。第二章战斗力的组织与协调。第三章战机与奇袭 。第四章正面战斗力与纵深战斗力。第五章牵制与打击 。第三编战斗力的集中 。第一章要则 。第二章战斗力的向心使用。第三章战斗力的离心使用 ·第四编对敌人战斗力的利用 。第一章对冲击力的利用和控制。第二章牵制和反牵制。第三章战场上的歼灭战 ●第五编主动 。第一章要则。第二章遭遇战。第三章阵地外决战。第四章后方遮断 ==========第1页========== ·第六编战斗力的界限 。第一章战局转折点的估计。第二章追击和退却 ·第七编特殊地形等条件下的作战 。第一章要则 。第二章在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战斗)。第三章利用夜暗等条件的战斗 修订再版前言 这本《作战理论入内》,多年来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不胜荣幸。此次再版,进行了增补修订,使内容更加充实,谨献给诸位同仁。 勿庸赘言,作战的原理和原则绝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只有结合各种战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通过应用战术和实兵指挥的锻炼。扌能把这些原理和原则变成自己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则可在任何时侯和任何情况下,为完成本职任务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出有创见的方策。而作战理论是各项作战原则的基础,弄懂这些理论是提高战术能力的起点。然而,迄今尚没有这方面的系统文献。 1967年,当时的干部学校校长原陆军中将梅泽治雄痛感亟需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帮助青年军官学习提高。根据他的倡议,在当时的教育部长原陆军中将山田积昭的主持下,开始了这项研究。研究工作是以鬼泽、野副、山之内和富泽等教官为主过行的,并得到了学被其他教官的协助。为使这一成果供更多的干部研修使用,1969年田中书店出版了这本《作战理论入内》。这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著述,自出版以来,博得很多读者的好评。书中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战争理论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并结合对古今兵书的研究,总结了战史上的经验教训。 当时,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仅仅罗列了一些史战例,作为立论的根据,准备将来找机会予以增补和修订。这次,参加此项工作的人实现了这项夙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对每个主要项目都适当地增写了有代表性的战例,同时对正文也部分地进行了修改。这样,本书在论述上较之第一版更加深入浅出,对于从事战略、战术研究的青年军官来说,这是一本颇有价值地理想的参考书。 在战争理论方面有待于今后研究的课题还很多,诸如必须增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理论等等。肯请各方面予以批评指正。 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修亲会会长陆军中将田中象二 回页首 ==========第2页========== 第一编序论 第一章序言 在制定日俄战争初战的强渡鸭绿江计划时,第一军司合官黑木为祯上将召集部下参谋进行训话。他说:“第一军作战特别是初战,如不能做到使后世史学家无可挑剔。就丢了武士的面子。…计划搞到如此周密合理的程度,即或万一有失也无可遗憾,那是天命。…愿诸位做得尽善尽美,听凭后世公断”。 法国名将福煦元帅也會说过:“战争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有其规律,否则,战争即不称其为艺术。战争是可学会,而且是必须学会的,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战史,理解战争的本质,是研究用兵之术的基础。”关于战争的原则,他说。“知与行之间有个距离,全然不知是无法一举而成功的。知而后扌能行。知乃是必要条件。知之扌能坚信,坚信扌能做出明确判断。”无论对东方还是西方,这些论述都是至理名言。它后示我们应该掌握作战理论,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实际能力;凡是学习战术的人,弄懂并谙作战的原理和原则(即所谓的作战理论),将其化为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初学者,对作战理论要首先从基础学起,将其作为一种“知识”逐步加深理解,并以此为线索用“战史”资料反复进行“印证”,以养成初步的判断能力,进而通过应用战术(图上与现地作业,兵棋和实兵指挥演习)加以锻炼和提高。这是提高战术能力的根本途径。 本书的宗旨,是从上述观点出发,使初学战术的人加深理解地面作战的理论(原理和原则),为其尔后提高战术能力打下基础。 回页首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和陆战的特点 一、战争的本质 1.什么是战争 战争是敌我意志的冲突和信念的斗争。胜利归于挫败敌人意志,破坏敌人信念的一方。此处所论述的战争,是指用武力使对方屈服,将己方意志强加给对方,夺取胜利的行动。 因此,作战的本质是力量,是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目的是粉碎对方的抵抗能力,使之服从自己的意志。其手段是用武力消灭对方有形和无形的战斗力。一言以蔽之,战争的本质无非是要获得胜利。 2.战争的要素及其特性 战争的要素,第一是“战争要有对手”,其特性是敌我双方均有自己的企图。战争的要素,第一是“战争要有对手”,其特性是敌我双方均有自己的企图。 第二是敌我双方均有要打倒对方(敌人)的决心。所谓战争即敌我双方企图的抗争。胜败取决于哪一方信念坚定。也可以说,战争是信念的斗争。 第三是使用武力使对方屈服。战争的直接手段是武力,这种武力作用于对方时。起到使对方屈服的暴力效果。 第四是战场的实际情况,这是我们研究战术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战场实际情况是由上述战场诸要素所决定的,而又因时代、战争地点以及战争种类和规模而异。 ==========第3页========== 其中主要的是,战争经常是在情况不确实、不稳定、不明了的条件下进行的,不断地产生分歧和发生错误,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恐怖和疲劳折磨着精神和肉体,战况发展常常不遂人愿等。 在理论原则和战术研究中,倘不经常认真思考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则必陷于空泛的议论。 二、陆战的特点 1.战争中陆战(地面作战)的根本任务是控制人,而控制陆地又是控制人的手段 地面部队行动的环境是陆地,陆地的特性是决定陆战特点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陆战从陆地的各种制约中解放出来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还没有达到改变陆战基本特点的程度。 陆战的作战环境,是指给部队的运用和指挥官的决心带来影响的各种条件,构成它的主要因素有国家政策(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作战地域、对抗的部队(敌人)以及武器体系等。本书主要论述与陆战理论有关的事项。 2.陆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影响 构成陆地自然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天候和气象。地形、天候和气象与陆战有密切关系,决定着陆战的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仅论述其一般的特性,地形等的特殊性及其影响在第七编特殊地形等条件下的作战中论述。 ()地形特别是地表面的复杂多样性 陆地高低起伏,地表土质、水系、植被,建筑物等各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形成多样而有特色的地形(地域),它给陆战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最终是作用于火力与机动上.但是它绝非仅仅局限于物理影响,在精神上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这种影响表现为:由于视界和射界、弹道、隐蔽和遮蔽以及抗弹力等条件,会有助于或限制火力的发扬,增强或减弱火力效果;地面的负荷力和障碍程度等,会促进或限制机动力的发挥。 (2)天候、气象的影响 明暗、雨雪、风、寒暑等与地表面状况相关联,除对火力和机动力有影响外,也给人员的战斗能力、装备的性能等带来直接的影响。 3.陆战的特点 (1)地面部队运用的特点 ①作战行动迟缓、固定性强 由于前线必须经常与后方基地保持畅通。以及部队运动不便。因此战斗力的机动、集中、作战方向的改变等都十分迟缓。在陆战中,特别需要根据部队的规模确定“部队的重量”。 ②地域对战斗力的消耗 战线延伸时,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维持后勤,确保地域等,从而导致战斗力的逐渐削弱,成为造成攻防分界的有力条件。 ③地形的战斗力化 地形本身和筑城的价值使防御成为可能,同时也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④战斗力的持久性 地面部队的战斗力,除惊慌失错或者集中地遭到威力巨大的破坏以外不会一举崩溃。 ④战斗力的持久性 地面部队的战斗力,除惊慌失错或者集中地遭到威力巨大的破坏以外不会一举崩溃。 ⑤精神力量作用巨大 个人在战场上瞬间的心理作用会左右全体的行动.特别是指挥统帅的作用更为巨大。 ⑥作战(战斗)的局部独立性 ==========第4页========== 大部队的作战,同样是由每个独立的局部战斗总合起来构成的。(2)地面部队构成的特点 ①战斗力各要素要进行周密详尽的组织,并需要必要的数量 要控制地域,必须控制局部地域。为有组织地控制局部地域,就需要有各个兵种的装备各种武器的若干小部队,而少量精兵自然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一定的数量。 ②机动工具种类繁多、并需有必要的数量 为了能在不同的距离和各种地形上实施机动。需要装备各种机动工具,并需有一定的数量。 ③后勤机构复杂庞大 陆战中的后勤从国家的后方基地到每一个战斗员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随着作战形式的复杂多样化、战场纵深的扩大和装备的现代化等,其机构将越发复杂庞大。 总之,陆战的特点是陆战理论的渊源。要理解作战理论就必须掌握陆战的特点。 回页首 第三章作战理论的意义及性质 一、什么是作战理论 作战理论就是“为取得作战胜利所运用的基本原理和将原理稍加具体化的原则”。这种理论是从战争史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作战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经过无数次反复辩正地构成的理论,它将同时代一起不断地向前发展。”本书所论述的作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验的总结,不能视之为包括未来的永恒不变的教条。 然而,本书所论述的作战理论,也不妨看成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则。另一方面,在间接侵略的危险日益加剧的今天,当然也不能不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作战理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变革时期。 作战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观察战史的尺度。并不能直接地用于未来战争。只有懂得作战理论。作为尺度用以深入分析研究战史,进而通过应用战术提高能力(判断力),扌能对战争中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到了这时扌算真正地掌握了作战理论。 二、作战理论与条今的关系 一个国家要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即在特定的地理、政治和社会条件下,根据本国军队的编制、装备、国民性、传统和地形等制定国防方针。所谓条今就是为具体贯彻国防方针[注]而应采取的行动指针,是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 因此,对于条合虽不能墨守成规.但至少应该遵照执行。而作战理论则只能作为尺度,平素用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而不能在实际行动中拿它直接运用。也就是说,条命是直接的行动准则,而作战理论则是更抽象的原理。只有经常用它来锤炼自己,提高判断能力,扌能在行动中运用自如。 作战理论和条今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5页========== 作战理论和条今的关亲如下困所示 通过应 原 理 1指 分析薪 用成术 面对各 (例:优链收) 究战史 以儒 种情况: 具体化 战 炼 原 强解蝶 提高能 澉出楼 蓟:作战的九项 作战 カ(判 确无误 原则) 论 理论 断力) 的判断 11 小 国梦方针的 1 具体北(注) 提高战术能力 具有行动准蜘性质 回页首 第二编战斗力的含义及特点第一章战斗力的含义及原理 一、战斗的三要素 战斗受以下三个要素支配: 能力(ENERGY)…消灭敌人的基本要素 时间(TM)…明暗寒暑晴雨等自然现象和时机 空间(SPACE)…地形的特点等自然现象、地幅和态势 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对战斗的本质一一能力起着增强和削弱的作用。在发挥能力的时候,三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 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这三个要秦间的关系也依然存在着。这三个要秦中最容易人为地改变的是能力,它是战斗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要素。 二、什么是战斗力 战斗是具有各自企图的两者之间的抗争。这种抗争是为使对方屈服,实现自己的企图而采取的暴 ==========第6页========== 力行为。就是说:在战斗三要素中进行战斗的直接手段是能力,这种战斗能力一一在战斗中与敌人交战的能力一一即为战斗力。随着时代的变迁,战斗力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与时间和空间要素相比,在其程度上的差别也在愈益增大。 战斗力分为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 1.无形要素 无形要素是指组成部队(军队)的个人和集体的身心两方面的能力,主要的是部队(军队)的精神力量。例如: 指挥控制的优劣; 纪律(军纪)和士气状况;训练水平的高低; 团结与协同一致的精神等。这些无形要素的特点是: (1)其威力(作用)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除实战外无法通过试验证明。 (2)根据人员和情况的不同,变化很大,发挥得好威力成倍增加,发挥得不好威力大大降低。 (3)与有形要素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决定胜负的根本要素。 (4)指挥官的能力对其部队精神因素的消长有极大的影响。 2.有形要素 有形要素是指人员数量(兵力)的多寡和物质的数量与质量。例如编制装备、各种武器的性能、威力和数量等,都会作为杀伤力、破坏力和机动力等客观存在的力发挥作用。 有形要素,可以某种程度的数值为基准来认识。它是构成战斗力的基础。 三、战斗力的原理 1.战斗力的本质 战斗力是战斗三要素中的基础。它在时间和空间中迅速不断地变化着。从本质上讲,战斗力具有四个特点,即集、散,动、静四性。集一一战斗力集中起来则强;散一一战斗力分散则弱;动一一战斗力运动起来则增强;静一一战斗力静止不动则减弱; 战斗力即通过对这四性的活用和编组发挥其特点。不管拥有多强的战斗力,如果分散使用或静止不动,战斗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将战斗力集中并运动起来扌能发挥出它的全部力量。 由此产生出了打击敌人应采用“集”ד动”的理论。这就是只有进攻寸是确保主动、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最好方法的原因。 战斗力的强大固然永远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但是了解战斗力的特点,巧妙地加以运用,则更是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应该铭记:在历史上,虽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对上述理论运用不当而招致惨败的战例是不胜枚举的。 2.战斗力在使用上的特性 从战斗三要素和战斗力的本质方面考虑,为了发挥和进一步增强战斗力,应注意如下特性: (1)相乘性 战斗力的发挥是以各种要素相乘作用于敌。即只有适当地选择和结合运用四性,进而与天时(天候、气象的利用和战机的捕捉等)和地利(地形的利用和有利的态势等)相乘,扌能成为打击敌人的 ==========第7页========== 力量发挥出来。战术就是为了取得这种相乘效果的“艺术”。战术可以使战斗力得到显著的加强 (基储战斗力)×(四性的选择和 战平力的发挥=、结合运用)x(时闻)×《空间) 我术 (2)相对性 战斗总是有对手的。战斗力的使用是与敌人相对比的,因此既没有一个基准也没有一个限度表明使用多大的力量是充分的。我方认为使用了足够的力量,而敌人却有可能使用更大的力量,因此必须详尽地收集各个战斗要素的情报。 (3)绝对性 与发挥战斗力有关的各项要素对两军的影响大致相同时,胜负与有形战斗力的绝对值是成正比的。 如上所述,战斗力虽是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乘积,但是,以无形要素一一主要是部队(军队)的精神力量,来弥补有形要素一一主要是物质战斗力之不足显然是有限度的。换句话说.当物质战斗力的差距超过了一定限度时,用精神力量和战术也是无法弥补的。 这就是使用战斗力时有形战斗力的绝对性的原理。 战斗力物霆战谋力壶线 费神接斗力燕线 D+1D+2D+3年 【说明】假定以D年为战争开始之年,以横座标为年数,纵座标为战斗力,开始后物质战斗力曲线急 速上升,而精神战斗力曲线却上升极为缓慢。如果把战斗力作为两者的乘积,那么面对一个物质战斗力增长速度很快的国家,你无论怎样努力提高精神战斗力,其结果也是无济于事的。 (4)立体性 战斗力从陆、海、空三个方向立体使用时,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发挥。战斗力的立体性,使实施全纵深同时压制或防御成为可能。 陆、海、空三种力量,根据不同情况均衡使用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空中优势则有利于地面作战和取得制海权。 【战例】在缅甸阿恰布战役中辛泽瓦英军的战斗行动(有组织地进行空中补给的最早的战例) ==========第8页========== 第二次阿恰布(实兑)战役中英印联军的战斗行动(1943年11月末一1944年12月末) 英印联军在第一次阿恰布战役失败之后,于1945年11月未以3个师(5师、7师,26师)和1个坦克团再次南进,企图夺回阿恰布。1944年1月未第5师和第7师分别开进到孟都和布帝河附近。在此之前,英印联年鉴于过去的经验,为了对付日军的迂回包围战术,创造了在占领地域四周组织防御和实施空中补给的立体战术,并组织了师规模的实兵对抗演习进行实际探讨。在开进时对各部队下达了严格的命令,要求无论被日军分割到什么程度,也要坚守阵地。 日本第15军为了配合英帕尔方向作战,计划将英印联军牵制在阿恰布方向,但由于受到英印联军的进攻,即于2月1日命令第55师进行反击。第55师师长企图首先歼灭马尤山脉以东英印联军的第7师,然后挺进马尤山脉以西击溃英印联军第6师,遂配属给第55步兵旅旅长以最大的兵力,命其于2月5日开始行动。第55步兵旅于2月3日夜从卡拉巴钦河东岸敌人阵地间隙穿插前进,经通由巴扎于2月上旬将英印联军第7师包围于辛泽瓦盆地。日军集中兵力先后发起两次总攻,并勇敢地突入盆地内,但都由于损失过重而告失败。旅长企图组织第三次进攻,但由于伤亡惨重几乎弹尽粮绝,加之敌人增援部队开来,部队又受到来自马尤山脉西麓的炮击,从盆地内反攻的敌坦克也已开到旅司今部背后等,终于不得不停止进攻。 辛泽瓦各地的第7师,在盆地四周山脚占领阵地,在绝对优势的航空火力支援下,以航空和地面火力压制住日军,夜间,在阵地外围配置坦克,里面部署炮兵,并用铁线网封锁阵地间隙,用炮兵火力粉碎了日军的进攻。 第二次阿怡布战役 L ☒12 年5 (5)衰减性 ==========第9页========== 运动的力由于摩擦而逐渐衰减,最后静止下来。与这个原理相同,战斗力也由于运动而逐渐衰减。表现在: ①战斗力在突进的同时受到削弱,达到转折点即静止下来。 ②初次打击造成的混乱,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平息,震骇效果也渐渐降低。 ③进攻者的士气,因力量强大而高涨,初期为最高,遭敌抵抗后则渐渐低落下来。因此,战斗力应象具有加速度那样,不断得到推进。为此,战斗力必按纵深配置。 【战例】 ○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的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在西线进攻失败的原因之一(在重要方向上缺乏纵深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在西线的攻势(1914年8月一9月) 德军在西线企图用强大的右翼包抄法军,以求迅速决战。然而,因为两线作战需要抽调兵力去东线,在西线还要考虑到阿尔萨斯一洛林方向,故没能把向右翼集中兵力贯彻始终。 1914年8月5日,德军入侵比利时。8月18日占领列日要塞,使右翼部队行动获得了自由。8月13日法军开始向边境地区进攻,但会战以德军胜利而告终。接着,德军右翼转入全线追击。在这期间,德军统帅部错误地认为法军主攻方向是洛林,过早地将总预备队投入第8军方向,同时把右翼取得的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夸大了,从而改变了最初的作战计划,停止了从左翼抽拥兵力加强右翼,企图实施大规模的两翼包围。但是,由于德军在前进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兵力,而且,攻占那慕尔要塞之后立即调来两个军到东线,又分兵围攻安特卫普和莫伯日等要塞,加上前送补给品困难增大,在敌境内作战还需要兵力保护运输线等,所以右翼用于决战的兵力迅速减少了。而法军则以少量的兵力将优势的德军牵制在南锡和皮纳尔方向,自己从这里抽调大量兵力集中到决战战场的巴黎方向。 9月6日,英法联军对在宽大正面上展开的薄弱的德军右翼实施反攻。德第2军军长把突入德军第1军和第2军接合部的英军威胁看得过重,总参谋部派到该军的翰丘中校也作出悲观的判断,同意撤退,德军右翼遂于9月9日开始后撤。这样,德军从右翼进行包围的企图,因战斗力的削弱和使用不当而彻底失败了。 ==========第10页========== 德军西线攻势 总顶 20吧工5029终剪 (6)方向性 ①战斗力的打击方向 在物理上,力成直角作用于物体时为最大,成斜方向时因产生分力而减弱。因此,战斗力的使用方向应与敌人成直角。 强 弱 力 ②战斗力的打击点 战斗力的打击点选在敌人力量雄厚或者均衡之处难以获得成功,应选在敌人力量的弱点、妨碍敌人(集中×运动)发挥作用的点上或(集中×运动)需要时间的点上。 因此,攻击部位应首先选在敌人背后,其次是侧面,再次是翼侧,迫不得已时扌选在正面上。 ==========第11页========== (7)创造性 战斗力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战斗力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创造和培养出来,并使用于与敌人决定胜负的战场上的。指挥它创造战斗力是一巾艺术。指挥官应是伟大的艺术家。 【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空军和坦克部队的联合闪击战进攻波兰战役(1939年9月1日一10月6日) 德军把坦克部队主力部署在南北两翼,计划通过两翼包围,在波兰西部歼灭波军。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成功进行了所谓闪击战的主体是坦克部队,但使迅速突破、机动和大包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则是有一支活跃的空军。 德国空军在开战初期就袭击了波兰的空军基地,将大量的飞机击毁于地面,获得了制空权,为地面部队快速前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尔后,又侦察和轰炸波军战线后方,掌握波军的动向,阻碍其行动,为地面作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前线的直接航空火力支援进行得并不那么理想,但进行得好的时候却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俯冲轰炸机发出尖利的啸声(在起落架部位特意安装上了汽笛),向前进的坦克集群的前方和侧面轰炸扫射,以准确的命中精度从物质和精神上粉碎了波军的防线。 德军用这种陆空联合的闪击战,在开战的两周之内就攻占了波兰的西部和中部,决定了战局。继之,又用两周时间全歼了被包围的波军。这种卓越的战果主要取决于德军创造的“空军与坦克部队的联合闪击战”的战法。这种闪击战后来成了德军惯用的战法。 ==========第12页========== 进攻波些战役 图 倒球培攻,1一目】 罗的梅 蹈等造度(5一州)包平证攻(点,1巧-】 北方国 军进攻 铁茅由印 100公县 哥2所量 立 拉尼 易夫军 批园斯托克 (8)时间性 作战时,一般敌我双方都要进行变动。这种变动可能是由静到动,由集中到分散,也可能相反。发生这种变动的时机是弱点。这个弱点,通常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强点。 回页首 第二章战斗力的组织与协调 一、编组战斗力的意义 编组战斗力。就是组织协调战斗力,极而言之,就是为发挥效率而进行编组,这是为发挥战斗力必须采取的手段。也就是说,战斗力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协调,扌能充分地发挥整体威力。 ==========第13页========== 在现代战争中,随着战斗力构成因素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编组战斗力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战中的指挥可以说就是决定战斗力使用的时机和方向,就是组织和协调战斗力,以及提高和维持战斗力等。其中战斗力的组织与协调,在指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二、编组战斗力应注意的事项 1.应为发挥合成军队威力创造充分条件 为此,首先要把集中统一性作为先决条件。编组部队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果失去中心或者多中心,就无法进行编组。 在公认的出色地发挥了协同作战威力的“霸王”作战[注]中,首先就是着眼于这一点。 其次是要统一方针或统一思想。为了适应战场上千变万化的情况,最初编组战斗力时预见到战况的发展,根据某种想定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方针不统一,思想不一致,随战况的进展,战斗组织很快就会发生混乱,失去协调。 所以,为发挥综合战斗力,达到共同目的,统一指挥,统一方针或统一思想至关重要。 【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霸王”作战 2.应充分掌握各部队战斗力的特点 编组部队时,要正确地掌握各个部队的情况,把各个部队的特点最有效地集中使用于一个目标。所谓指挥也可以说就是掌握各个部队的各项条件并加以综合运用。组织和协调战斗力存在的根本弱点是,某一条件一旦失去作用或者减弱,会使整个战斗力的发挥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根据不确实的条件编组的部队毫无力量。 3.应富于创造性,出敌不意 编组部队固然有一定原则,但其样式却是千差万别的。编制这种“样式”正是战斗的艺术。做出具有进步意义的独创扌有可能战胜敌人。 【战例】 ○德军的楔子战术○美军的踏脚石战术 ○日本长窱作战中信长对炮兵的运用日本长窱之战(1575年5月) 1575年5月8日,武田胜赖带领士兵15,000人围攻德川家康的领地长窱城。家康要求织田信长发兵援救,信长应允,派兵30,000人开进到设乐原西侧,会同德川军约8,000人一起摆开阵势。(详见要图) 信长深知武田军擅长使用骑兵,为了阻止其突进,在连子川川西岸设置了栅栏,把部队部署在栅栏的后面。与此同时,从全军大约选出3,000名炮手,配置成三个梯队,以便于连续射击。 武田军久围长窱城而无法攻下,得知织田、德川川的援军开到,5月19日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一部兵力监视长窱城,派主力与设乐原之敌决战。 信长获悉武田军主力西进,5月20旧派一部兵力袭击了鸢巢山的监视队,同时在栅栏外部署部分兵力,以将敌诱至主力两翼,主力则在栅栏内待机。 5月21日拂晓,武田军展开发起攻击。武田军左路急袭敌军没有栅栏的侧翼,两军发生混战。中路为栅栏所阻,并遭炮火射击,不断出现伤亡。武或田胜赖见此情况投入了预备队,但进攻又遭到了失败。信长发现武田军发生动摇,认为是发起进攻的好时机,便命令全军开始总攻。德川军从南翼, ==========第14页========== 织田军从中央一齐出击,自恃精锐的武田骑兵在信长指挥的炮队的打击下,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最后终于不得不落荒而逃。 长筱之 战 图 例5弱晓驾璃的态身5,脑身 织田军 武图幂 4.应富有弹性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应该摒弃死板的编组计划,以富有弹性的设想,不断进行灵活的编组和协通,这是指挥的妙诀,是成功的基础。为此,必须经常有预备计划,或“采取辅助手段,做好应付情况变化的准备。 协调必须周密严谨,而且是一个连续过程,切不可认为一旦制定出计划就万事大吉了。 【战例】诺巾罕战斗中苏军的战术(最初苏军以坦克为先导进行攻击,遭到日军反击;尔后苏军以坦克为诱饵,用炮兵压制日军的暴露的阵地,然后通过步坦联合进攻取得成功。) 5.应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 无隙可乘,不仅意味着合理、有效,而且意味着有对付敌人反击的强大力量。 例如:美国海军的“轮形阵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的“装甲拳头”(活动要塞)、第二次阿恰在战役中辛泽瓦的英式环形阵地、缅甸北部边境富昆山谷中美(国)中(国)联军的三角阵地等都是典型的战例。 【战例】塔隆河畔富昆山谷的美中联军的三角阵地美中联军在富民(塔隆河畔)的三角阵地 193年雨季刚过美中联军就从雷多发起进攻,首先在塔奈河畔建立了桥头堡,为掩护主力进入辛布仰隘路口而组织了防御。 这个阵地设置在丛林中,成三角形。阵地直前保留着一条很窄的丛林带,用来隐蔽阵地和作为封 ==========第15页========== 锁日军进攻的障碍。在其前方开出一个纵深根浅的扫清射界地带,各地段至少有四支以上步枪组成猛烈的侧射火力指向那里。树上也配置了狙击手和观察哨,以增大狙击和炮火效果。阵前要点上配置了潜伏哨引导炮兵实施集中射击,同时还使用了地雷和报警装置。 在进攻部队接近阵地时,首先被潜伏哨、树上观察哨或报警装置发现,遭到炮兵的集中射击;接着又遭到树上狙击手的狙击,伤亡很多指挥官;继续前进又遭到迫击炮的弹幕射击,刚进入扫清射界地带,立即遭到猛烈的侧射火力杀伤和树上的狙击。 即便这时,进攻者仍未搞清被窄丛林带遮蔽的阵地的具体位置。进攻未取得成功。当生存者后撤时,反过来又遭到同样的火力追击,损失更加严重。 这样,日军的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始终未获得可乘之机。 美中联军的三角阵地(连) 迫 地阵速 窄热带丛林垲带 . 6.应根据情况掌握好时间 战斗力组织的完善程度和弹性与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组织得越好。而战机与协调是相对立的。为组织战斗力而浪费了时间,不仅不能增强战斗力,反而会丧失宝贵的战机。 是着重选择时(机)还是力(量),取决于敌人的力量、我组织战斗力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必须正确的判断定下决心。 比如有这样的问题:进攻时是协调好了之后力夺呢,还是抓住战机使用战术巧取呢?过于强调战机,以不太强的力量实施进攻,有时会很快受挫。 因此,掌握界限十分重要。精确估计所需要的力量并考虑到时间上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做好组织战斗力的工作。 【战例】 组织战斗力成功的战例:○辛瓦泽的环形防御;○诺曼底登陆作战; ==========第16页========== 组织战斗力失败的战例: ○的黎波里、瓜岛、塞班岛的反击。诺曼底登陆作战(1944年6月6日) 在1942年4月的伦敦会议上,决定了最初的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预定1943年春实施)。但是,由于英国把战略重点放到地中海方向,以及企图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之后再进攻西欧,所以“不久即将实施”的作战一直延期到1944年。盟军企图在延期的这段时间进一步完善进攻准备和编组战斗力的工作,尔后通过强袭一举突破德军所依仗的大西洋天堑。 盟军作战准备概况: 1.建立见盟军的最高司今艾森豪威尔上将为首的完善、统一的盟军指挥机构。 2.地面部队的集结和训练;届时使用兵力39个师(在英国本土),增援兵力40个师(在美国本土)。 3.登陆用的舰艇5,000艘,其他舰艇5,000艘。 4.海军支援舰艇:战列舰6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93艘等。 5.作战物资250万吨(40个师×100天) 6.战役开始前空军的活动:集中飞机25,000驾,1944年引一5月投炸弹总量为433,000吨,到4月即完全掌握制空权,在登陆以前登陆地区几乎完全陷于孤立(参见附图中的第一阻击线和第二阻击线)。 7.选定登陆地点,实施战役伪装迷惑敌人;空军的轰炸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均在统一指挥下进行(造成了德军完全错误的判断)。 在上述准备的基础上,D日实施了登陆作战。海上进攻第一波次5个师和空降突击5个师,在绝对 优势的空军掩护和强大海军的支援下,各军兵种密切协同,突击登陆和空降取得了成功。尔后,盟军虽一度陷于苦战,但及时加强了兵力,确保了战役的主动权,开辟了向德国本上挺进的道路。 诺曼底登陆作 E 特壁 陶上要喜 变真击 复表时去重暖 地单空警四容整 ==========第17页========== 塞班作战(1944年6月) 塞班岛是日军“绝对国防圈”中的防御核心,由以第3师为基干的陆海军守备部队负责防守。他们企图通过部署部队于水际滩头,乘敌登陆部队半渡之机,歼敌于水际。 944年6月15日,美军两个师平行登陆上岸。日军决定:命令部署在水际滩头的部队全力进行阻击,同时,用主力于6月15日夜实施反击。由于部队在敌人的炮击和轰炸下机动和集结不及时,未能将兵力集中起来,所以15日夜间只有部分部队进行了局部反冲击,主力反击推迟到16日夜。 16日夜,日军以守备部队的主力和坦克团向奥莱阿伊正面实施有限目标的总反击。但是,在没有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又未能集中起足以战胜美军的地面兵力,反击被美军有组织的防御火网所阻遭到失败。这次总反击,使日军守备部队的兵力在一夜之间损失了一半。 塞班作战中日军的反击 意责症村 香势劳村 曼 图 倒 二一一全日零话日理同反冲者 幸日军5日夜同压芹告今目军指日克闻总反曲 站誓起叠 113公里 回页首 第三章战机与奇袭 一、战斗力对比 ==========第18页========== 如上所述,战斗力是各种要素相乘所发挥出来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战场上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千差万别,并不受原有战斗力的局限。 战斗是双方的行动,敌我双力均以各自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进行战斗。这种各自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的相互关系即称为战斗力对比。 战斗的胜败取决于战斗力对比,即受优胜劣败的制约。从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派生出许多具体的战斗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寻求如何创造和培养在战斗力对比上优于敌人的方法。 战术研究中的敌我力量的比较,不仅限于火力对比和兵力数量对比,还应考虑这种战斗力对比的优劣。 战斗中,为使我方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应利用地形和气象条件,建立有利的态势,及时地获得准确的情报,进行后勤支援等,从各个方面做出努力。然而,利用战机和奇袭则是最重要的方法。 二、战机 1.什么是战机 所谓战机就是取胜的机会。即在战斗中,我可望取得战斗力对比优势(发挥我足以击溃或歼灭敌人的战斗力)的必然的或者偶然的机会。 战机经常是变化的,通常稍纵即逝。战机因部队的规模而异,有时瞬息消逝,有时可持续一定时间。而且,战机不止一度出现,有时多次反复出现。 2.战机的产生 ()主动制造 例如: ①将敌诱至我可以发挥战斗力,而敌人难以发挥战斗力的地形上; ②使敌人陷入兵力分散状态; ③在态势上采取有利于我的行动,即迫使敌人暴露出弱点。 (2)战斗过程中偶然出现,或者等待而来例如: ①敌人因过失造成兵力分散、混乱和疏忽等; ②由于地形和气象的影响,敌人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 ③掌握敌人进攻的顶点(战斗力的转折点)等。 3.战机的利用 战机必须进行捕捉和利用。 为此,指挥官应及时准确地收集情报,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具的慧眼预测战机;如一旦获得战机,则应以果断的决心和行动魄力加以利用。 这时,数量的劣势也可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利用战机使战斗力对比变成优势。所以要做好可以随时利用战机的准备,必须特别注意不要轻率地利用战机发动无准备的进攻,免遭失败。 更重要的是,各级指挥官应注意敏捷迅速地指挥,积极地捕捉战机和积极果敢地行动。 【战例】 捕捉战机成功的战例: ○日本贱岳作战(羽柴秀吉军);○朝鲜战争中的仁川川登陆。 ==========第19页========== 捕捉战机失败的战例: ○日本山崎作战(明智光秀军)。 三、量(MASS)的战术 1.什么是量的战术 所谓量的战术是指集中压倒优势的兵力和器材,在数量上对敌人形成绝对优势的战斗力。 苏联军队以形成这种量的战术作为战斗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以这种战术打败了德军。 2.战机与量的关系 自古以来,通过利用战机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而取得胜利的战例很多。但如果数量上相差太大,则劣势一方无论怎样努力利用战机,也难以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通过利用战机可能弥补的数量上的差距,虽然用数字难以表示,但是对在数量上超过一定限度的绝对优势的敌人,可以说劣势一方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 必须注意,重视战机的部队一旦失去战机,甚至反而被敌人抓住战机时,它将受到巨大冲击,重视量的战术的部队,失去量的时候也将受到巨大冲击。 四、奇袭 1.什么是奇袭 奇袭就是出敌不意地发起进攻,使敌措手不及,以取得战斗力对比优势的行动。 在此应注意的是,即或开始做到出敌不意,但如果敌人采取了应急措施,在战斗力对比上变成优势,那就不能称谓奇袭,只不过是出乎敌人的预料而已。相反,如果迅速果敢地给敌以急袭的打击,使敌人没有采取应急措施的时间,继续保持战斗力对比的优势,那于算是奇袭。总之,奇袭首要的是不给敌以应变的时间,因而就需要力量和速度。奇袭的原理即在于此。 【参考】运用战术增进力量:重视战术者一一奇袭重视力量者一一强袭 运用战术×力量者一一急袭 (各种现行条令中的奇袭可以说就是这三者的总称) 2.奇袭的种类 达成奇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按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1)时间上的奇袭; (2)地点上的奇袭; (3)数量上的奇袭; (4)质量上的奇袭; (5)战术上的奇袭。 这几种奇袭都是通过利用地形和气象条件,发挥速度,进行隐蔽、欺骗以及变更手段和方法等达成的。 3.奇袭的效果 奇袭的效果首先是给敌以精神冲击,削弱其无形战力,即造成敌指挥混乱,士气低落等;其次是通过我方迅速打击.使敌人难以发挥有形战斗力(人员和武器等)。 两者结合起来,即可达到有效地限制敌人发挥战力,使我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的目的。 【战例】 ==========第20页========== 时间上的奇袭:○日本桶狭谷之战; 日本桶狭谷之战(1560年5月) 永禄3年(1560年)5月,今川川义元企图攻占京都,率兵25,000人于18日到达沓挂。19日以一部攻占了织田信长的领鹫津和丸根的要塞,并以主力向大高推进。 清川城主织田信长得知今川川进军消息后,认为与其固守莫若派兵迎击,即定下决心,命部队18日下半夜二时开拔。在开进过程中陆续集结兵力,到达丹下时已达3,000人。命其中一部约300人向鸣海进发,自已亲率主力前出至普照寺东侧,在这里侦悉,今川川义元在向大高前进的途中正宿营于田乐谷地,遂决心发起进攻。 信长将一部兵力留在该地欺骗敌人,派主力2,000余人沿北部山地迂回,利用丘陵隐蔽接敌,今川义元在向大高开进途中在田乐谷地做小休整,不断地接到丸根、鹫津方向获胜的战报。附近的神官、僧侣带上酒肴,前来营中慰问,在军官中大摆劳军宴席。义元自恃优势,对大本营未做充分的警戒。 十二时许,信长本队即将到达田乐谷地时,骤然由西向东狂风暴雨大作,信长认为是进攻的好机会,遂命炮兵从山上向下齐射,主力从太子根山上向田乐谷地义元的大本营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成攻,出色地取得了奇袭的胜利。从此以后,它成了奇袭的典型战例。 桶狭谷之战 部分兵 力年装主九 丸程。 松平元摩 今用g元本队 图例 城 要寡 田乐容的 是型电学空味 桶斑宝艳 ==========第21页========== 9型型味 桶送容艳 ○美军在塞班、瓜岛的登陆作战。地点上的奇袭: ○日本一之谷、严岛作战;○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战术上的奇袭:○日本长窱之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闪击战。 对艾伯特运河与埃本埃马尔自塞的空降作战(1940年5月10日) 1940年德国在西线攻势中,为使比利时北部正面的进攻进展顺利,必须迅速突破边境附近的最大障碍艾伯特运河防线。为此,完整无损地占领横跨运河的三个主要桥梁,以及摧毁妨碍攻占这些桥梁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是取得作战成攻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德国和比利时之间有一块宽约30公里名叫林贝尔克的荷兰领士,德军如突破荷兰边境前进,莫说地面部队,即便是空降部队,飞机的隆隆声也将很快被荷兰军队发现并通报比利时,这样,比利时军队就有充分的时间来炸毁桥梁和加强防御。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根据希特勒的主意,德军决定用部队搭乘滑翔机实施奇袭。他们先在德国境内用拖曳机把滑翔机带到必要的高度后放开,使滑翔机利用黎明前的黑暗无声无息地接近并降落到目标处,以保障奇袭成功。与此同时,地面部队开始攻击前进,以期与空降部队早期会合。 德军对企图进行了严格的保密,从头一年的11月份开始便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并进行了周密的训练。空降队于1940年5月10日4时30分从各基地出发,5时25分分别在各目标点着陆,突然发起攻击,时30分地面部队从边境线发起了进攻。由于若干失误,三座桥中的一座在占领前被炸毁,而其余的均按计划奇袭占领成功。使用兵力很少,仅用41架滑翔机运送了360名士兵(尔后加强了一部分伞兵),尤其是被宣传为固若金汤的最新式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有1,200名士兵防守,却很快地被仅有85人的滑翔机空降部队压制住,守备部队于第二天12时许投降。 比利时军队过于相信了艾伯特运河与埃本埃马尔要塞防御体系的坚固性。对德军战术上的奇袭即用滑翔机无声无息地进攻连做梦都没想到,被打得措手不及,多年的准备一朝化为乌有。 ==========第22页========== 对艾伯特运河与埃本·埃马尔要塞的空降作战总情况要因 兰 法 实击 中所成击0102030公 马斯特里赫特城附近 埃本・埃马耳要 斯特里特 原尔艳韦去尔特 弗 芬 5G 兵背 他军善河 ATG ATG 利 MG.75G ATG MG MG 树 ATG反坦克是 快本 一外必 MG氧关枪 埃马东 本域我支摆河 5G75毫辣 城环接 L架_300米 意 ==========第23页========== 技术上的奇袭: ○松姆战役中出现坦克;○原子弹。 回页首 第四章正面战斗力与纵深战斗力 一、什么是正面战斗力 正面战斗力是指为了完成战斗任务,各部队用于指向自己当面之敌的战斗力。也就是各部队把第 一梯队的兵力部署在自己的战斗正面内,在发挥自己的战斗力的同时,以炮兵和航空火力进行支援,必要时加强以空降部队和直升机机降部队;为对付敌人航空兵力,亦可使用防空战斗力,构成立体战斗力。 第一梯队使用多大兵力,根据任务、地形、敌情和支援火力的强弱等而有所不同。从理论上讲,兵力密度越大战斗力越强。但是当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反而会削弱战斗力。因此,适于发挥战斗力的兵力密度,一般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纵深战斗力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为了取得胜利,不仅在战斗之初,直到达成目的(夺取目标)之前都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不断地发挥战斗力的优势,由始至终压倒敌人。第一梯队的兵力,将随着战斗的发展急剧消耗,要维持它就必须经常不断地补充战斗力。纵深战斗力就是这种保持在纵深内的战斗力,它使正面战斗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得以维持和补充。 有人可能认为,保持纵深战斗力会犯逐次使用战斗力的错误,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因为,第一梯队取得的战果后续部队可以直接利用和扩大,从而使当初进攻的冲力依然得以保持。在这种情况下,如失去利用第一梯队成果的机会,就会陷入逐次使用战斗力。因此,选择投入纵深战斗力的时机和适当的地点,以及发挥机动力是重要的条件。 【战例】日本三方原会战日本三方原会战(1572年12月) 武田信玄为了达到西上的目的,率领甲斐、信浓兵约25,000余人首先进攻远江。1572年12月19日攻克二俁城后,向祝田、刑部出发,企图前出至三河东部。 滨松城主德川家康以据城固守为耻,决心在三方原迎击武田军,即与织田信长的2,000名援军一起,共率兵8,000余人开到三方原,将部队展开成横队。 武田信玄侦察到这种情况,选出精兵作为先锋队成二线配置,同时把主力接制在后方,成鱼鳞队形[注](纵深梯次配置),以求一举击败德川军。12月22日开始双方展开激战。战斗力颇强的武田军,把主力从正面和侧后投入到先锋队的战斗中,击败了德川军。同日黄昏德川川军转入退却,撤回滨松城。 武田军追至城下,信玄考虑到强行攻城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在犀崖附近集结部队之后.率军转向三河方向。 ==========第24页========== 三方原作战 武田幕安 看 至二 。2000o6n06.1000来 三、纵深战斗力的保持 1.保持纵深战斗力的方法有两种,即把战斗力区分成梯队和控制预备队[注:此处所说的预备队不仅是兵力,也包括火力和后勤等一切方面的战斗力]。 2.所谓战斗力区分成梯队,是指在进攻中区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进攻部队;在防御中区分为第一线、第二线抵抗部队。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发挥纵深的战斗力。 3.预备队的使命是为了保特纵深战斗力和应付意外的情况。然而应尽量使用于发挥纵深战斗力上。届时,将之集中使用于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十分重要。 四、战斗正面和梯队纵深[注所谓梯队纵深是指为构成纵深战斗力而确定的战斗梯队纵深的长度]战斗正面和梯队纵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与面积相同的四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相似。一定的战斗力,增大战斗正面则减少纵深长度,增加纵深长度则缩小战斗正面。做到比例适当是十分重要的。 ==========第25页========== 20 30 45 30 确定战斗力正面和梯队纵深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应与通往必须夺取的目标的行动地带宽度和深度相适应; (2)先头的力量胜过敌人; (3)侧方的依托关系; (4)敌情特别是敌人的正面和纵深; (5)地形和气象情况。 回页首 第五章牵制与打击 一、战斗中的4F原理 战斗具有以下四种职能。即: 1.Find(情报职能) 2.Fix(牵制作用) 3.Fight(打击作用) 4.Finish(取得战果) 其中,最大的着眼点是打击作用,这一项取得成果即为歼灭战。 二、牵制与打击的关系 1.要用我方战斗力粉碎(打击)敌人的战斗力,先决条件是敌人的战斗力必须在我打击的地点上。因此,把敌人的战斗力牵制在我所希望的时间和地点这种作用显然是很必要的。这样,牵制和打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实施牵制与打击的顺序有以下两种情况: (1)首先牵制敌人,然后实施打击;(2)牵制和打击两者同时实施。 无论哪种情况,在牵制作用的本质即“阻止(限制)敌人的自由行动”这点上,都是相同的。 3.打击所需要的牵制作用包括: ==========第26页========== (1)阻止战斗力移动; (2)阻止战斗力的编成(重新编成); (3)阻止战斗力改变速度; (4)阻止或强制战斗力改变方向等。 三、可运用牵制和打击的示例 1.进攻 (1)包围和迂回 ①在正面牵制敌人 ②机动到有利的位置实施攻击 (2)突破 ①以助攻牵制敌人(阻止移动) ②以主攻实施打击 回+ 烛 主攻 2.防御 (1)依托阵地抗击敌人,用火力切断增援(牵制) (2)用预备队实施反冲击(打击) ==========第27页========== 3.追击 (1)担任直接压迫的部队…持续不断地向敌施加压力,牵制敌人的后退。 (2)担任迂回任务的部队…切断敌人退路,包围歼灭敌人(打击) 4.抗登陆 可区分为海岸配置(坚守)兵团(牵制)和机动打击兵团(打击) 回页首 第三编战斗力的集中第一章要则 一、集中战斗力的意义 1.什么是集中战斗力 集中战斗力就是将我所拥有的战斗力尽量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 这是使有限的力量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的“力量的利用法”之一,是从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中推导出来的一项最重要的作战原则。 2.集中战斗力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作战原则 集中战斗力可以使敌我双方战斗力对比发生变化:即使我在全局上处于劣势,也可以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造成相对的优势。 战斗是敌我双方以有限的力量,在所谓战场这个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在这个时间和空间中存在一个关键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称之为决战点。只要在这点上取胜,即或在其他不重要方面一时陷于不利,也能够获得全局的胜利。 3.如何在决战点取胜 集中足以破敌的优势兵力是制胜的方法,这是人人皆知的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 要使我方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在战斗力对比上占优势,就必须在努力集中战斗力的同时,极力分散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抽出部分战斗力用于次要作战方向和助攻,看上去似乎违反战斗力集中使用的原则,而实际上恰好符合这原则的要旨。当然,用于此项的兵力应控制在最小的限度。 4.逐次使用战斗力的错误 与集中使用战斗力相悖的现象是分散使用和逐次使用战斗力。譬如在敌我兵力对比为三比二的反炮兵战中,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28页========== 散我 敌我敢一我 0当初 (战斗力的集中使用)(战斗力的分敢使用)〔战斗力的逐次使用) 上例表明,分散使用和逐次使用战斗力,从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来看显然有严重的错误,然而在实际战斗中却极易犯此错误。 其主要的原因如下: ()对情况特别是敌情了解不够;(2)追求战机和随之产生的战斗力不足; (3)已陷于被动时。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逐次使用战斗力的错误是指将不敷使用的兵力逐次使用,与在遭遇战中逐次加入战斗等有根本的区别。 遭遇战中的逐次加入战斗,是为了迅速攻击敌之弱点或企图在左右战局的要点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应当铭记,这种战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必须在战斗全过程中确保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二、集中战斗力应注意的事项 1.确立目的和定下决心 指挥官如无坚定的意志,确立作战目的和据此定下决心井付诸实施,则无法有效地集中使用战斗力。 2.积极主动性 消极被动只能被敌人牵着走,难以集中使用战斗力。进攻是主动行动,易于集中使用战斗力,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防御是被动行动,战斗力容易分散。为此,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应主动争取集中使用战斗力。 3.选择关键时间和地点 决定胜负的时间和地点即是决战点。集中战斗力最重要的一条是首先选定合适的决战点。决战点不是瞬间的一点。而应有宽度和深度。如果该点选错不仅无法取胜,反而会使我煞费苦心集中起来的战斗力扑空,甚至为敌所用。选定决战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我主动地创造的,一种是由敌我相互关系造成的。我们应该极力主动地创造决战点。后一种情况要求必须具有捕捉战机的能力。 换句话说,决战点就是前面所说的出现“战机”的地点。 4.战斗力的合成使用 仅仅集中超过敌人的战斗力不啻乌合之众。战斗力如不加以编组并联合集中使用于敌之致命部位(决战点),是毫无意义的。 ==========第29页========== 特谜别是现代战争要求立体地集中战斗力,不仅要陆海空联合作战,还必须有机地协调与组织各兵种的协同、主攻和助攻、火力和机动、正面和纵深、作战和情报、通信以及后勤等各种职能,以期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而且,还必须在既定的决心之下,坚持到预定的时间。 5.节约战斗力 集中战斗力,必须在其他方面节约战斗力。就是说,要想在决战点集中最大的战斗力,就应极力压缩用于其他方面的战斗力。同时,力争不造成所谓的散兵游勇,以避免浪费任何一点战斗力。 另一方面则必须竭力分散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前面所说的次要方向的作战和助攻等就是基于此项原则,是与节约战斗力相一致的。孙子的“知众寡之用者胜也“也是这个道理。 6.发挥机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斗可以说就是敌我双方向决战点集中战斗力的竞赛。要在所希望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超过敌人的必要的战斗力,发挥快速的机动力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科学技水的进步特别是火力和机动力的发达,极其重视兵力的分散。从保持弹性、增强防护力尤其是减少损失、隐蔽企图等观点来看,分散是非常重要的,应极力避免在不必要的时间过分集中。 换句话说,把分散状态的战斗力集中起来已越来越重要。为此,不只是要发挥机动力,而且必须努力进行火力机动(火力集中)和切实发挥指挥通信能力等等。 三、集中战斗力的方法 集中战斗力的方法有如下两种[注]: 1.到达战场之前集中战斗力的方法(拿破仑式集中法) 利用河流,山脉等自然地形隐蔽集中以集结的战斗力逐次消灭分散之敌(内线作战) ==========第30页========== 到达战场前架中 6 10 战场 2.在战场上集中战斗力的方法(毛奇式集中法)外线作战 战场渠中 3 5 战场 ==========第31页========== 【战例】 集中战斗力失败的战例:○苏德战争初期的苏军;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对北朝鲜进攻时逐次使用兵力的错误;○日俄战争中的俄军; ○瓜岛、莱特和新几内亚作战;○朝鲜战争中中共军队挺进北朝鲜。 联合国军对北朝鲜的进攻作战(1950年10月9日一一10月23日) 麦克阿瑟元帅判断北朝鲜军约60,000人,将以一部部署在38度线阵地企图节节抵抗,以主力固守平壤,希冀再次出现斯大林格勒式作战,从而制定了如下进攻北朝鲜的作战方案。即:以第8军沿西南岸正面向北推进,推向平壤,同时今占领京仁地区的第10军再次在元山登陆,尔后两军在平壤附近寻歼北朝鲜军。 进攻平壤战役,第10军的主攻部队海军第1陆战师在元山海面为北朝鲜军敷设的水雷所阻,拖延了登陆时间,错过了战机,造成了第8军单独进攻。第8军于10月9日突破38度线,10月19日南朝鲜第1师和第1骑兵师的先头部队进入平壤。与此相呼应,10月20日第187空降团空降于肃川川和顺川。然而,出乎意料,此时北朝鲜军主力已撤至北方。 本战役尽管攻下平壤,但未达成寻歼敌主力的目的,留下了后患。 联合国军对北朝鲜的进攻作战 (进攻平壤) 0.19=26 务西方前海药 能参淑进攻平攘) 平继10,19 1RiD 接三角址带 38° 游击队 游击队 10.16-17 好期 游击队 群山 金狼 女之H 游击队 大邱 薛击队0 ==========第32页========== 群山 大邱 ☒2 鲜击队0 游击队 游击队 盗山 100 50200公里 莱特作战(1944年10月一12月)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由于“绝对国防圈”崩溃,制定了“捷号”作战计划,加强了菲律宾、联络圈区域(台湾和西南诸岛)以及本土的防御;对于盟军的进攻,则集中陆海空部队强行决战,企图挽回战局的颓势。 1944年10月20日,当美军在莱特一开始登陆。大本营便给第14方面军加强了必要的兵力,决定在莱特实施当初未计划进行的地面决战。 第16师直接部署在莱特岛,首先命该部队阻击美军登陆部队的进攻,并从10月下句开始到12月上旬逐次投入第1师、第26师、102师、30师的一部、8师的一部以及第68旅等部队,企图粉碎盟军的进攻。但是,日军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从海上投入部队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第16师的阻击也遭失败,加强部队加入战斗时在各地与敌遭遇,陷入仓促防御作战,粉碎盟军进攻的计划全告失败。 莱特作战是日军逐次使用兵力的典型的失败战例。 ==========第33页========== 莱特作战 突比利兰岛 利 塔克格班 桑塔非 11.1登陆 12.7 11.-1旺陆 罗邦 达加米© 莱特湾 克 托斐 好 增撞主力 10 20公是 回页首 第二章战斗力的向心使用第一节向心原理 一、向心的意义 所谓向心是指圆周上各点向圆心运动而言。所谓向心原理是指这种情况下力的作用的原理。 二、向心作用的特点和效果 1.向心作用是使向中心运动的各个力指向中心的一个共同点。 2.四周的力有着相互联系、相互策应的长处。即作用到圆心一点的力的效果比四周各个力的和要大。 如下图所示,作用到中心的力>arb+c。 ==========第34页========== 3.力对中心的效果 ()这些力越接近中心越大,到达中心时最大。 (2)这些力同时作用时最大,最有效。 (3)这些力作用速度越快,效果越大。 三、向心原理的适用范围 向心原理是在态势上集中战斗力的方法的理论,在军事上适用于外线作战、分进合击、包围和迂回等。 攻势作战的特点是集中性,可以说进攻具有向心作用。第二节外线作战 一、外线作战的意义 1.所谓外线作战是指在外面保持后方交通线,从数个方向对向外作战之敌实施的向心作战。从态势上看,从一开始就是处于对敌包围或夹击地位的作战,从作战线的角度看,是作战线(作战轴线)保持在敌人外侧进行的作战。 2.外线作战是使彼此分离的战斗力实施向心策应的作战,是战斗力的效果集中作用于共同的一点的行动,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向心原理的作战。 从集中战斗力的观点来看,把彼此分离的战斗力适时地统一使用于战场进行作战,这种方式就是“毛奇式集中法”。 3.外线作战中的战斗力配置(战略展开)及其运用,有如下两种方法(见下图): (1)配置在外围的A、B、C各部队同时进攻当面之敌,集中使用战斗力。 甲 ==========第35页========== (2)A军阻击非牵制优势的甲军,在此期间B军和C军击破当面之敌,迅速进至甲军侧后,集中全部 战斗力歼灭敌人 后方港地 二、外线作战的特点和效果 1.能够包围并歼灭敌人 外线作战形成的基本部署适于包围敌人,而且向心运动本身也可在战略和战术上包围敌人。 2.在战略上是极其有利的作战 外线作战是攻击单一战线之敌,而且本身就具有不为敌人所制的特点,极其安全。内线部队如企图对外线部队的某一部分实施各个击破,则其侧后就会受到其他外线部队的威胁,从而难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换句话说,外线部队不仅可以切断敌人退路,而且可以威胁其后方基地。而自已背后则几乎受不到任何威胁。 3.外线作战是主动作战 外线部队可自由地选择作战时间和空间,实施主动作战。作战时间不充裕时,外线部队不得不寻求迅速决战,而内线部队则随时会丧失作战时间和地域。对外线的这种微妙的压力应予重视。 4.是优势部队的战略,强者的战略 如部队不占优势,则无法采取外线战略。因此,只要充分地发挥出实力,在多数情况下将是成功的。 5.协同不好的外线作战。则使战斗力分散,孕育着敌各个击破的危险性。 因此,正确地选定作战方向,密切协调各部队之间的行动,综合发挥有形无形的战斗力,不给敌人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外线作战是主动的攻势作战,在态势上占优势,从各个方向实施向心攻击,威力很大。内线部队对外线部队进行各个击破的企图一旦失败,外线进玫部队就自然形成战略上的包围态势,并可 ==========第36页========== 最后形成战术上的四面包围。 三、进行外线作战的条件 1.国家(边境)的地理关系 如同奥普战争中的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军一样,在地理关系上必然形成外线态势,用兵上自然没有选择内外线的余地。 但是,在世界性的战争中常常是内外线不分,情况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后方交通线的原理,在大的范围内划分内外线。 2.作战地域的地理关系 在局部战斗中,可根据作战地域的特点、特别是河流和山脉的走向、公路、铁路交通网和要塞等情况,有选择地部署内、外线战斗力。 如下图所示,名古屋和沼津地区就是很好的例子。即:在确定作战地域时,应选择那些导致敌人内线作战,便于我发挥外线之利的地域。 名古屋 3.战术(战略)条件 (1)在战斗力的基本部署分散,特意把战斗力集中于一地反而不利时。 例如,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毛奇为了先于奥军集中,即命今本来分散配置的兵力向战场开进,进行分进合击。 (2)在能够从内线态势转为外线时 例如,在进攻时扩张战果后的追击战斗,以及各个击破敌人之后肃清残敌,均可实施外线作战。 四、指挥外线作战应注意的事项 指挥外线作战的主要着眼点是扩大当初态势上的优势和主动的有利条件,使敌陷于被动,指挥部队进行向心作战,从四周寻歼敌人。 因此,指挥上应特别注意如下事项: 1.要迅速收缩外线态势,形成战术包围外线是战略,并不象包围那样是战术行动。 不是具有独立战斗能力的师以上部队,不具备实施外线分割和策应的压力。因此,以师的一部实施外线作战是错误的。 ==========第37页========== 2.要实施警戒,以免被各个击破 必须确实保障彼此分离的各部队之间的联系与协同,加快作战进程,粉碎内线部队各个击破的企图。 3.处于外线的部队不要忘记集结战斗力 要避免因受地形限制使战斗力分散于外线,错过会合的时机。相反,应在宽大正面上牵制与分散敌人,巧妙地将我方战斗力集中运用于一个方向。 4.要努力隐蔽企图,急袭敌人 要正确地选择作战方向,隐蔽企图,急袭敌人,使敌人措手不及,得不到进行各个击破的机会。 【战例】 外线作战的战例: ○日中战争中的武汉、南京、湘桂、徐州战役。兵力分散,被各个击破的战例:○英帕尔战役中的日军。由内线转为外线的战例:○英帕尔战役中的英军;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的解围。攻占武汉战役(1938年8月一10月) 中国军队在徐州会战中被日军打败后,把第5战区的部队部署在大别山地区,并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两岸地区新设立第9战区,集中约60个师的兵力,加强武汉的防御。 日军企图用华中派遣军攻占武汉,决定第2军从北面,第11军从长江两岸地区以外线态势实施进攻作战,在武汉地区歼灭中国军队。为此,从1938年8月下旬起分别开始行动(详情参见下图)。 进攻到处遭到中国军队的抵抗。有的地区甚至打得很激烈。但是日军始终在广大地区保持外线态势进攻,将中国军队击溃,压缩到武汉地区。于是,中国军队向武汉西部地区撤退,10月26日日军占领了汉口。 日军为了防止分散兵力和扩大作战地区,决定对溃退的中国军队的追击到信阳、德安和岳州一线为止,因此没有寻歼敌后退的主力,在肃清该线以东残存部队后便结束了战斗。但是,在广大地域实施分进合击,通过积极的外线作战攻占武汉的战役,则充分地达到了目的。 ==========第38页========== 攻占武汉战役 w0方 D声6 中下队时触叶积 1酸可公量 英帕尔作战(1944年3月一7月) 日军第15军军长企图用急袭包围战术,攻占英印军队的后方基地英帕尔,于1944年3月用3个师开始进攻。4月上旬,15师和33师分别推进到英帕尔北部和托尔崩附近,同时31师占领了科希马,大体形成了包围英帕尔的态势。15军军长督促反复实施强攻,并多次改变重点,但因从一开始兵力就不足,进攻迟迟无进展,未能缩小包围圈。 另一方面,英印联军则企图把日军诱入英帕尔,乘其战线拉长之机实施反击。联军得到阿恰布方面的增援后,4月10日将一部投入日军33师正面。以2个师转入反击,把日军15师压到乌克鲁尔方向。接着,5月中旬在日军33师正面转入反攻,南北两面夹攻33师。 日15军各部队在长期缺乏补给的战斗中兵力急剧减少,以寡敌众的宫琦支队也是如此。6月22日科希马去英帕尔的公路终于被联军打通,日军不得不停止英帕尔作战。 ==========第39页========== 英帕尔°作。战 池马学尔 释希马或 33 →1D 科希马 乌克每不 英帅不动15D 马林 %比深普尔 托尔期口触里 6.22) 33D 加里凳 乌克鲁尔9 15D 4.10 英帕尔 5月中7 比深苷东 83D 托尔削 5月中甸 1 2初坠平 第三节分进合击 一、什么是分进合击 分进合击是从数个方向前进围歼敌人的运动,是指一边考虑在适当的时机集结战斗力,一边部署分进而言。 ==========第40页========== 分进合击在态势上是外线作战。 二、分进合击的样式 分进合击的样式因分进的方向、时机、地点和距离等的不同而有很多种。下面列举有代表性的几种: 1.根据方向 (1)相对的两个方向;(2)从相对的三个方向 (3)从四周;(4)从同一侧的数个方向 2.根据分进前的部署状态 (1)从原集结状态;(2)从原分散状态 ==========第41页========== 3.成梯次实施 4.从到达目标距离上区分: (1)距离大体相等;(2)距离相差很大 5.从分进与合击的时机上区分: (1)同时进行;(2)先后进行。 【战例】 分进合击的战例: ○1866年普奥战争中毛奇在凯尼格列茨的分进合击○日军在英帕尔的失败 ○日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分进合击徐州会战(1938年5月) 进入1938年,日中战争战场已扩大到华北和华中。日军获悉获悉:中国第5战区部队(司今李宗仁)在徐州附近集中约50个师,完成了阻击日军的态势,并进行战争鼓动,士气极大提高。 因此大本营决心消灭这支部队,粉碎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遂命今华北派遣军(5师、10师、114师)和华中派遣军(3师、9师、13师)从两个方向分进合击,企图在徐州周围歼灭中国军队。 两支部队从5月5日开始行动。作战在各个方向进展顺利,5月19日占领了徐州。蒋介石鉴于日军分 进合击的进攻作战取得进展,5月15日决定让部队向西撤退。从5月Z6日开始中国部队退往西南方向。 ==========第42页========== 退却时,中国军队分散成小股部队,切断了华中派遣军兵力薄弱的后方交通线,因此,日军未能抓住其主力。 枣庄振本支服 52 s D D炼 斋迁 5.1 额州6 五下美 三、实施分进合击时的注意事项 1.合击目标的选定 通常,首先选在战略要地即战略目标上,尔后随着战斗的进展,根据作战目的是以歼灭敌人为主,还是以占领地域为主再决定具体的目标。 分进合击的本来目的,不单是集结战斗力,而是把战场上的战斗力合而为一,即包围歼灭敌人。 2.如何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1)要正确地区分分进的部队 即正确地选定作战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并恰当地区分战斗力。为此: ①要对分进过程中可能抵抗之敌,保持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②要考虑到分进的机动距离、分进地域的地形条件; ==========第43页========== ③要考虑到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地形情况以及作战目的等,在会合地域恰当地区分战斗力。 (2)要密切组织分进部队之间的协同 为此,必须正确地进行作战指挥,在时机和地域上进行适当的控制。(③)要用定分进地域和路线,以便于分进部队相互支援。 (4)要使分进部队保持适当的机动力,发挥机动速度,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⑤)要注意隐蔽企图,发挥奇袭效果。 3.保持最后阶段战斗力(打击力)对比的优势 如前所述,分进合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保持最后阶段围歼敌人的打击力是特别重要的。为此.不仅要使用从地面分进的部队,还应注意采用以海空军断敌退路的立体包围,尤其重要的是要实施妥善的后勤支援,以保障在最后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 【战例】 ○日俄战争中的辽阳战役(日军分进合击的目标是作为战略目标的辽阳,根据俄军决战企图,战术目标也是辽阳。) ○凯尼格列茨会战(最初的目标只是为了集结兵力而选在基钦,作战过程中,为了歼灭敌人而改在凯尼格列茨。) 凯尼格列茨会战(1866年7月3日) 1866年6月爆发普奥战争,普鲁士军队命今第1军、第2军和易北军分别开进,进攻奥地利。奥地利军企图在边境地带以防御作战阻止普军进攻,此间集中主力打败敌人。然而,一开始在几次边境作战中却都打了败仗,不得不进行后退。 于是,奥地利军在凯尼格列茨设置了北方军团司今部,把主力(约21万人)集结在易北河北岸地区,企图待普军前出到比斯特里斯河时將其歼灭。 普军第1军司今官侦察到这种情况,向总参谋部提出建议,认为先于奥军发起进攻,强迫敌人决战有利。普军待全军(约22万人)集中后实施进攻。参谋长毛奇将军则采纳了第1军的建议,在命合第1军渡过比斯特里斯现进攻当面之敌的同时,命今第2军反过来在第1军的东侧(左翼)投入战斗。为配合第1军的进攻,又命今易北军主力(约4万人)从第1军的西南方向向英军的侧后进攻,以期与第2军形成分进合击。普军能否取胜就在于当处于劣势的第1军战斗时第2军能否有效地投入战斗。 7月3日,战斗激烈地进行了一整天。此间,毛奇一直与第2军保持着联系,3日14时许终于将其投入战斗。奥军在克尔姆附近被普第2军突破,虽然投入总预备队实施了反击,但未取得成功,同时左翼和侧后也遭到进攻,到该日黄昏损失惨重,遂撤退到凯尼格列茨以南。毛奇指挥的分进合击的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第44页========== 凯尼格列获会战 普军总兵为的,照人 E装时咬 肉军总兵秀丑5,2队 来罗雄氏a 博北军 北部 军选政 会脸开始时奥军的期战快心遮却时奥军的前, 第四节包围 一、什么是包围 敌人配备上的弱点是在背后和侧面。因此,进攻敌人时,攻其弱点即打击其背后和侧面最为有效(参见第二编第一章中战斗力的方向性)。 包围,是把敌人牵制在正面从其外翼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如有可能从空中占领敌人后方目标,切断敌人退路,在战场将其消灭的一种进攻机动方式。 包围和迂回一样,可以直捣敌人弱点一一背后和翼侧,因此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用。 二、包围的长处 1.可以打击作为敌人弱点的背后和翼侧。 2.这种态势本身就具有威胁敌人,使其感到处境不利,从而减少或丧失继续战斗的意志的效果。 3.可切断敌人后方交通线,使敌人继续战斗的物质保障能力枯竭。 三、敌人对抗我包围的手段 1.反包围(包围者被包围) (1)通过投入后方部队实施; ==========第45页========== (2)抽调其他方向上的兵力转用于包围; (3)全线或者部分兵力后退,机动到包围部队外侧。 2.钩形防御 3.将翼侧延伸或者后退 ==========第46页========== 4.进攻包围轴线 5.后退 4一一对 6.进行空中补给和增援 四、包围成功的条件 包围成功的条件在于在战场上迅速歼灭敌人,不给其对我包围采取相应行动的时间。为此,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奇袭 为了隐蔽企图,特别是隐蔽担任包围任务的部队行动(利用夜间等),欺骗敌人,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面上,应实施欺骗性展开和佯攻等。机动需要两夜时,隐蔽企图尤为重要。 2.保持机动力的相对优势 特别要注意灵活运用空中机动能力,保持装备效能和克服障碍的能力。 ==========第47页========== 3.牵制敌人于现正面上 特别是实施有果敢助攻的进攻和确保我包围轴线。 4.保持优势的战斗力 特别应保持力量和速度,以粉碎敌人反包围等行动。 5.各部队互相配合行动 特别是主攻与助攻应在能相互支援的距离内行动。 6.有恰当的基本部署 这点从选定集结地域阶段就应考虑。当然,机动力极其优越时,基本部署的不当之处能够得到弥补。 五、实力与包围圈的关系 超过实力的包围,即使勉强形成了包围圈,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弱点,使被包围部队突围或解围,或者因被包围部队与包围圈外的部队内外呼应实施夹击,而使包围作战失败。 指挥包围作战时,应认真考虑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尤其是敌人后方机动作战能力的实际情况决定包围的规模,迅速地达成目的。必须注意,企图以有限的兵力实施力所不及的包围,即使暂时形成了包围圈,尔后也难以维持,或者遭敌包围反而陷入不利态势。 六、立体包围 要想以包围歼灭敌人,在现代战争中仅从地面实施是不够的。就是说,必须在实施地面包围的同时,积极运用空中机动力实施立体包围,还必须切断敌人的空中补给和空中增援。 【战例】 ○在缅甸辛泽瓦的包围 (日军虽完全包围了英军,英军却通过空中补给而得救。)○中共军队在朝鲜云山的包围作战 中共军队在朝鲜云山的包围战(1950年10月24日一11月6日) 中共第39军(基干力量3个师)受领“迅速挺进云山、熙川地区,与北朝鲜部队换班,阻击向鸭绿江推进的联合国军”的任务后,向云山,熙川川地区集结。从10月24日开始,39军的先遣部队与担负”经云山向鸭绿江突进”任务的南朝鲜第1师进行战斗,出现拉锯状态。美8军军长沃克中将看到,10月28日位于南朝鲜第1师东面的南朝鲜第2军正面受压开始后退,因而南朝鲜第1师突出孤立,难以继续前进。便决定起用第1骑兵师作为第一梯队。29日第8骑兵团与正在同中共军队激战的南朝鲜第1师(第11团、12团)换班,占领了云山周围的半圆形阵地。中共第39军发现第8骑兵团和南朝鲜第15步兵团脱离主力,企图以2个师的兵力将其包围歼灭。他们首先派出大约5个营的兵力在云山以南约9公里处构筑了阻击阵地,用来阻击第骑兵师的增援和切断第8骑兵团的退路。同时,在云山周围的森林里放起大火,以防止主力的行动被美军空中侦察发现。这样,中共第39军到31日为止就从北、西、南三面包围了第8骑兵团,从北部正面包围了南朝鲜第15步兵团。11月1日下午,中共军队首先向最脆弱的第15步兵团发起进攻,23时将其消灭,接着切断了云山南部的三叉路。而第8骑兵团23时扌收到师的撤退命合,午夜开始行动。1营和2营遗弃了大量的装备好容易突围出去,而3营却突围失败,其主力被歼。 对中共军队来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还不十分了解,而且这支部队也缺乏山地作战经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 ==========第48页========== 实施了夜间白刀战 中共军队的云山包图战 露州 ☒ 鞋:R:南鲜部民 Gat;药兵 R☒性 1子冬公里 第五节突破 一、突破的实质 突破是从敌人预有准备的正面用力量分割敌人,导致各个击破或包围的一种进攻机动方式。就是说,突破的实质在于发挥强大的力量,因而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 二、实施突破时 1.突破是实力战术。因此,大前提是在突破正面要拥有或可以形成绝对优势的战斗力。 2.突破要在无法或不利于包围迂回的情况下实施。 就是说,突破是对敌人周密准备的正面实施强攻的战术,因而攻者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并不是理想的作战方式。 【战例】 ○满州事变时日军第2师昂昂溪附近的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1940年5月) 德军在考虑西线攻势时,會设想在战术上实施两翼或一翼包围。由于荷兰和比利时方向构筑有坚固的要塞防线,而且英法军处于随时可前往支援的态势;从瑞士方向突入实施包围,在地形上也近乎不可能,因此,德军采取了中策,首先从中央正面实施战略突破,尔后实施包围。 德军计划:为使中央突破取得成功,在把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10个集团军中的6个集团军组成A 集团军群的同时,命B集团军群挺进荷兰和比利时,把英法军诱至比利时境内,以保障A集团军群的突 ==========第49页========== 破和尔后的包围。此间,用C集团军群牵制兵力上占极大优势,沿马其诺防线配置的法军。 1840年5月10日,德军同时发起进攻,由于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加之极大地发挥了突然袭击的 效果,因而取得了预期的巨大成功。5月21日A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在加来以南到达多佛尔海峡,在法 国本土分割包围了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1军,希特勒没有坚决歼灭这支被包围的部队留下了后患(被包围的英法军主力34万余人从海上撤退到英国本土)。然而,不管怎样此战役却决定了西欧的战局。德军挥师南下进行第二阶段作战。一蹶不振的法国于6月22日与德国缔约停战。 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 总计: 约130个师 坦克约2.700后 飞机的3.50某 断巴弱帮 D声 巴 能军总司令部 比东军总司今杯 国 总计:的10个师(含英10个师) 用克约3.000悟 飞机约1.400架 0公里 三、突破中的注意事项 1.突破中力量的作用 为了突破和分割全纵深有组织的抵杭之敌,力量将逐次发挥如下作用: (1)首先起打开分割敌人防御的缺口的作用(形成突破口)对突破点要集中优势的兵力兵器。 ==========第50页========== (2)发挥排除抵抗的重锤作用(扩大突破口) 突破口要扩大到足以使部队展开突贯目标的程度 重锤作用 (3)接着发挥直指敌人末端的重锤作用(夺取最终目标) 必须使用纵深战斗力,不失时机地发挥重锤效能,直至夺取目标。 ==========第51页========== 目标 【注意】 (1)突破时对力量的要求: ①要占绝对优势; ②要能维持到夺取规定的目标; ③要迅速发挥作用。 (2)对付突破的办法: ①从其他方向抽调兵力,加强被突破正面的抵抗力或者封闭突破口; ②包围突破部队; ③下决心停止抵抗,全面后退,重整态势。 2.突破正面的宽度与纵深的关系突破口一般呈如下状态: 棉形 或者 禊形 最初突破正面的宽度越大纵深也越大。因此,必须根据要求的突破纵深决定必要的突破正面。 一般认为突破正面的宽度与纵深大致相等,但是加强以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就可以使突破的纵深大于正面的宽度。 突破的纵深最低限度应达到粉碎敌人有组织抵抗的深度。 3.突破点和突破方向的选定 突破口的部位和方向,首要的条件是能够使我方力量占优势,并便于发挥出来。因此,应选择敌人部署上的弱点和适于发挥我合成军队威力的地形等。 在理论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直角突破优于斜角突破 ==========第52页========== 我力量最强 力量减弱 当然,当质与量约占优整时,也可实施斜角突破。 (2)顺我后方交通线的方向突破有利。 后方英娇线 有科 方交通 (3)突入凹陷部之弊 敌人的抵抗有向心作用,对我不利。 当然,明显地具有优势的火力和机动力,特别是坦克作战能力时,亦可实施。 【战例】 ○沙皇亚历山大的“阿尔拜拉”会战(对付以强大兵力实施中央突破与敌之两翼包围的有效措施) ○拿破仑的“塞诺巴”中央突破 ==========第53页========== 四、数个正面突破 1.数个正面突破的必要性 (1)一点(一个正面)突破,即使是有强大的后续梯队取得战术突破的成功,也往往会使敌人有时间重整战略态势,采取应变措施,最后导致我突破作战的失败。 从战史上考察突破的发展过程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单纯的阵地突破,由于防御者采取应变措施而无法成功;1914年以后实施有限目标的逐次突破(强袭),内及用个别命令实施火力急袭。由于防御者也用实力对抗,所以连战术突破也无法取得成功;1918年以后实施全纵深一举突破(急袭),战术突破取得了成功,但敌使用战略预备队封闭突破口,又使突破遭到失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有很多运用坦克和飞机在数个正面突破成功的战例,如波兰作战、突破马其诺防线等。 (2)数个正面突破容易形成战略包围 ①各个突破本身就有两个目的:突破后将敌人压到本来的后方交通线以外加以消灭;突破后分割围歼敌人。 ②数个正面突破结合在一起,容易从数个方向实施向心包围,可以扩大战略成果。 ③容易分割敌人,予以各个击破。分割歼灭是各个击破的战术。 ④无论哪种情况,均着眼于在敌人背后实施阵地外决战,所以最有把握最容易打败敌人。例如:战略预备队也参加围歼敌人的作战;以运动战为主体的作战。 2.数个正面突破在形式上的特点 战术性突破 向战略意义发展 围 扩张战果 ,形成突破口 位围、多重包围 扩张战果占领目标 分割歼灭 (1)钳形包围 (2)多重包围 ==========第54页========== (3)分割歼灭 (4)向扩张战果发展(双重意义) 3.数个正面突破在用兵上的特点 从根本上讲,它和突破的实质一样,是一种优势军队的战术。 (1)需要有最强的力量、最大的持续性(后续梯队)和最快的速度。 需要力量与速度(即冲力)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战略观点来看,后续梯队则更为重要。 ==========第55页========== 力量《打击力》一→打破外壳速度 哭贯全纵深 后续梯队 →破坏敌人的对策(敌人补充兵力 来对抗进攻速度) (2)具有突破和包围的双重意义。突破是作战初期的行动,是战略包围的手段。即仅仅突破不能达到作战目的,必须把战术突破扩大成战略突破。 (3)呈现以装甲部队突破为主体的运动战形式。 即作战由静到动,特别重视运用装甲和航空部队,而且要求正确地选择与掌握突破点和突破方向(作战轴线)。 (4)决战在突破后实施,而且着眼于敌人背后的阵地外决战。 (5)重视奇袭、急袭。 【战例】 数个正面突破取得成功的战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对波兰作战中的突破(钳形包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分割歼灭)。 一点突破遭到失败的战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对阿登地区的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对阿登地区的进攻(1944年12月16日一一1945年1月31日)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法国,但由于后勤补给困难,9月中旬以后在德国边境上停止了进攻,战线呈现胶着状态。希特勒认为至少应该在一条战线上发起决定性的进攻,如果获得成功则可得到与西方结束战争的机会。为此,他企图发动对德国来说可能是最后的一次大规模进攻。计划是宏大的,和1940年5月取得巨大成功的西线攻势一样,是从阿登正面突破,挺进安特卫普,分割盟军,消灭其北半部的军队。 德军在严密隐蔽企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兵力,甚至抽调了预定投到东线的坦克部队,还准备了扰乱盟军后方和阻击盟军反击的敌后渗透部队和空降部队。德军把赌注押在这最后的机会上,6月份以来,部队士气空前高涨。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对正面80公里长的战线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尔后发起进攻。盟军遭到突然袭击,加之天气不好使盟军空军难以行动,因此,德军最初的进攻发展很顺利。但是,12月23日以后天气好转,盟军空军开始正式行动,随着盟军对策的实现,德军的进攻逐渐停滞,12月26日完全停止下来。 德军集中25个师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空军和后方兵力特别是燃料又不足,原来那种突破250公里纵深的计划显然欠妥。德军便不得不集中兵力实施一点突破。因此,盟军从南北两翼抽调兵力集中到中央,并投入全部预备队阻止德军突进,进而转入了反攻。德军发起进攻一个月后的1月16日,盟军基本上完全封闭了德军的突出部。这样,德军最后一次生死攸关的进攻也终于归于失败。 ==========第56页========== 德军对阿登的进攻 德 2 国 马根 B:XXX G 卢量 回页首 第三章战斗力的离心使用第一节离心原理 一、离心的含义 离心是指中心从圆心向圆周移动。从圆心向圆周各点反复运动时,这种力的作用原理就叫作离心原理。 二、离心作用的特点和效果 1.离心作用可集中中心的力作用于圆周上的某一点。 2.离心作用在反复运动时,中心的力量逐次衰减。 ==========第57页========== 3.中心力量在作离心运动时,离圆周越近对圆周的力量越大,而对反方向的力量就越小。 4.随着圆的空间增大,离心运动越发容易。 5.如图所示,离心运动是内线行动,可集中全力(tb+c)对付各个目标。 政人位于血周,实指向心攻击。 我也于阳的匡面掌近明中。 三、离心原理的应用 离心原理是在态势上处于被动和守势时的作战原理,在军事上适用于内线作战和各个击破案。 第二节内线作战 一、什么是内线作战 1.内线作战是指对从外围数个方向对我实施向心作战之敌,我在内侧保持后方交通线所进行的作战。 内线作战的实质是集中全力对付各个分散的目标,也就是各个击破横广纵深分散之敌。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与时间因素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的闪击战就是内线作战的最新的典型战例。 2.内外线的关系。 内线和外线两者处于相对的关系之中,外线作战是进攻的主动的,而内线作战是防守的被动的。两者关系,在战略上受国家所处地理条件的客观制约;在战役战斗上,内外线的选择可根据作战部队的任务、战斗力、地形和气象等条件而定。 因此,形成外线作战的条件,从对方来看可以说就是形成内线作战的条件(参见第三编第二章第 二节的第三项)。 二、内线作战的特点 1.内线作战是战略守势作战。 内线作战,是战斗力较弱的兵团为了制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寻求决战,积小胜为大胜而采取的作战样式。因此,如果有无须讲究计策而单凭实力取胜的把握,则通常是不处于内线的。 2.内线作战尤其需要重视战机。 内线部队的后方交通线在内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根据敌人的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内 ==========第58页========== 线部队在态势上有被切断退路的危险,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弱点,所以计策对内线部队来说尤其重要。 3.作战频繁,变化激剧,发展迅速。 内线作战实质上是离心运动,尽管根据外线部队的态势与空间的增大而有不同的变化,但其运动速度和变化程度则通常要比外线部队大得多。 4.内线作战的利弊 (1)利 ①可以将属下部队集结起来控制在手里。 ②可以逐次各个击破敌人。(2)弊 ①难以捕捉战机,稍有不慎则陷入被动,最终被紧紧包围起来。 ②各个击破如不能全胜则留下后患。 集中兵力的重要性前面已做了论述。实施内线作战时,未必需要在态势上使部队经常处于集结伏态,能保障在必要时集结起来即可。要注意:把部队集结起来,有时反而会遭受空袭造成不利局面。 【战例】 ○拿破仑在“洛迪战役”中的内线作战(1796年,意大利军队在拿破仑指挥下对奥地利军作战)○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作战)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6日一10日) 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长期冲突1967年再次表面化了。 5月底前后,以色列侦察到阿联、叙利亚、约旦的强大空军和地面部队向边境附近集结展开的征候,深感有真正爆发战争的危机,终于定下了行使武力的决心。 6月5日,空军几乎出动全部兵力对阿拉伯方面的空军基地进行了突然袭击,将阿方的飞机摧毁了大半,获得制空权,尔后即集中精力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地面部队以主力(3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为骨干)对西奈半岛的阿联军队发起进攻,到8月击败阿军,前出到运河一线,尔后用少数兵力转入防御。 在主力决战期间,以色列军队的一部(1个旅)在北部地区与叙利亚军队(约2个师)对峙,9日以后用西奈方向抽调过来的兵力予以加强,转入进攻,在打败当面敌人的同时,占领了戈兰高地一带。 另外,在此期间还用1个多师的兵力击败耶路撒冷方向的约旦军队(约2个师),推进到约旦河一线。 这样,以色列军队就运用典型的内线作战的原理,击败了优势的阿拉伯军队。在短期间内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第59页========== 第三次中东战争 闺 例 ◆以样帕进夹 地 ◆再虫伯辉飘的建攻 C阿拉伯军队的思却 m以军的请出规 拉 哪路 60 100公里 海 约 嘉得 苏伊十伞 米转拉山口 其 西奈半岛 6亚酵巴 阿联 (换及) 沙特阿拉伯 海 沙靖沙伊赫 二、内线作战成功的重要条件 1.要有出色的指挥方能,特别是捕捉战机的能力和果断的决心。 如上所述,内线作战从一开始态势上就存在弱点,因此,捕捉战机和指挥的好坏对胜败有重大影 ==========第60页========== 响。 即或名将,也只有在确保机动自由,巧妙地捕捉与利用战机,善于节约使用兵力时扌能取胜。 2.部队要精干,能充分发挥机动力。 处于防势和被动地位,部队如不精干必然使士气沮丧。另一方面,部队要有较强的机动力,以便转用于其他方向。 堪2中 帆动力 3.要有各个击破敌人的地域。 即有与敌周旋的余地。 下图中,yhY t分散的时间;K:阻碍的时间(包括使用飞机,障碍物和我部队阻击以及敌人的过失等。) 山地 泥狞地 居民路 (2)战术上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兵力分散状态。 ①横向分散状态示例 迁回 主力 ②纵向分散状态示例 ==========第64页========== 集结中 主力 乙平原 掩护集结 甲平原宁掩护开进 ℃登陆作遣 d左弹作战〔立林) 早期会合 $日后 先头队 后方梯私① (3)出现兵力分散状态的条件 关于出现兵力分散状态的情况,看来有两种:“被迫分散”和“主动分散”。 ①被迫分散时的原因: a作战地域的地形条件(地障、战场广阔及后勤供应的难易等); b.气象条件(积雪等); c.对方的阻碍(遭到阻击等); d.其他(指挥控制的拙劣等)。 ②主动分散的情况 即分散兵力更有利时。如: a兵力的基本部署处于分散状态时(尤其是集结于一地反而不利时); b.分进可得到更大的好处时; c.辅助性的作战可取得巨大战果时。 ==========第65页========== 以上区分未必严格。兵力分散属于作战原则上的过失,应力戒发生,这是常识。在距离上处于不可增援的状态可以说是例外,更多的情况是人为地造成,促进了其生成的条件。 2.各个击破要利用敌人过失取得成功 兵力处于分散状态当然应该说是过失,违背自己的意志使兵力被迫处于分散状态,也不能不说是指挥和战术能力上有缺点。 (1)在战场上造成兵力分散错误的主要原因: ①通信联络不畅通,情况沟通不够(坦南贝尔会战中俄军第1军与第2军的关系); ②战斗指挥拙劣(日俄战争中俄军的南山防御); ③被迫分散(奉天会战前,俄军强行分割日本第1军的失败) (2)分散状态会造成下列过失: 兵力分散 横向分散 ② 增援乃至集中 —纵向分散 ⑧ 暴喀企图 我们发现敌人的过失应有效地加以利用,但是不允许以对方的过失为前提计划和实施作战。必须注意以下各项。 3.各个击破能否成功受作战态势制约 外线部队在态势上要各个击破内线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内线部队却容易取得成功。即便是内线部队,随着敌人战术包围圈的缩小,这种机会也越来越少。 被包围态势和内线态势的区别固然有微妙之处,不可能用数字加以区别。但是,如果从四面进攻的敌人相互间能够进行战术协同,而且其后形成包围,那么各个击破就会变得困难和不可能。 4.至少必须在战场上能保持优势 连局部优势都无法保持的劣势部队,可以说是没有资格谈各个击破的。所谓优势并不仅限于兵力的多寡,它是包括有形和无形(士气、训练程度、指挥能力和态势等)因素的一个综合概念。当然,在战场上多数情况下是难以事前预测的。 5.敌我双方的进攻精神是重要的条件 各个击破本质上是劣势部队的战法,当它没有如期取得成功或者失败时,将会陷入最危险的状态之中,因此,打歼灭战为上策。各个击破,只有利用或助长敌人的进攻精神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歼灭战是通过利用敌人的冲击力扌容易成功(参照第四编对冲击力的利用)。 6.关于第二仗以后的各个击破,受兵力的二次、三次使用的可能性和作战环境的制约。 第二仗以后的各个击破能否成功,取决于第一仗的成果和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第一仗的成果如何是重复使用兵力的条件,当时的作战环境至少应缓和到允许我重复使用兵力的程度。根据战史记载,多数情况都是打第二仗以后结束。 7.要有良好的情报机构保障查明敌人的整个态势 不仅对当前各个击破的方向,对其他方向敌人的动向也应经常掌握。 【注】以下各项与内线作战成功的必要条件中的论述重复,请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8.取决于敌兵力分散的程度即我是否有各个击破敌人所需要的地域 ==========第66页========== 如前所述,造成兵力分散除纯粹距离上的限度之外,其他因素(物质的、精神的)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需要有适于造成对方兵力分散,或者使其长期持续分散下去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这些地域还要有适于我迅速决战的地理条件。难以进行决战、便于敌人进行顽强抵抗、对我机动不利的地形均不适当。 9.要有优势的航空部队和良好的机动(移动)能力 在现代战争中空中优势是绝对的条件,即便是地面部队处于劣势,各个击破也能取得成功。 10.要有卓越的指挥控制能力 指挥官特别是将帅必须具备判断能力,洞察力和敢于冒险的胆略。例如:在1914年的东普鲁士会战中,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普利德维茨将军企图实施各个击破,因中途决心动摇退却了;而兴登堡将军在坦南贝尔会战中却立下了赫赫战功。各个击破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的作战,指挥官对此必须具有精神准备。 以上论述的是作为实施各个击破的前提条件的主要事项。这些条件全部得到满足的时候极少。因此,必须在努力创造条件的同时,勇猛、果敢、大胆地进行作战。 【战例】 ○拿破仑在“洛迪战役”中的内线作战○坦南贝尔会战和马兹尔会战○羽柴秀吉的贱岳之战○日军在太平洋岛屿作战 三、实施各个击破的注意事项 1.击破目标的选定 实施各个击破的,选择首先击破的目标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容易击破之敌; (2)最危险最重要之敌。 最初的击破目标如果是敌人的核心(要害),即敌人的主力最为有利。各个击破的方法,根据敌兵力分散状态同我的关系位置而有所不同,对于处于纵向分散状态之敌,在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做如上考虑。 2.在击破一个方向上的敌人时,要阻止其他敌人前来会合(迫使敌人处在分散状态) (1)要选择合适的战场 选定的战场要有必要的间隙,有障碍敌人兵力会合的地形,便于我实施机动和战斗,以保障在阻敌会合期间迅速地实施决战。 (2)要正确地选择作战(进攻)方向 要选择敌人难以会合的方向(反过来说即增大其间隔的方向)及作战(进攻)成果能立即作用到第二部分敌人的方向。 这时,取得最大战果的方向由于自己或后方交通线的关系也常常是最危险的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充分的措施。正如“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譬喻一样,要取得大的成果是带有危险的。把“冒险与成果”的关系的原理用于各个击破之中也是很重要的。 (3)要直接阻止其他敌人的会合和增援 对于非决战方向上的敌人。要尽可能以最少的兵力在必要的时间内牵制住优势的敌人。 3.行动要迅速、彻底 ==========第67页========== (1)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决战速度慢,外线部队就有可能会合,使我无法实施各个击破。迅速定下决心,迅速部署以及发挥机动力尤为重要。 发挥机动力时,除了充实部队本身的机动力以外,还必须拥有确保机动自由的手段,以便阻碍敌人的运动,打乱其协同动作,夺取非巩固确保我机动自由的要点,保障我作战部队集结地域的绝对安全等。 (2)大胆、果断地进行歼灭战的部署 前面已经讲到歼敌不彻底将遗留后患的问题。这不仅是各个击破,在战史上也是有很多教训的。特别是在各个击破中,因为它会反过来直接影响到作战全局,所以在战场上应该坚决对敌人实施彻底的包围或迂回等部署。 4.要向决战点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时,各次作战都是决战,在各次决战中总要保持兵力对比的优势,可以说这是此种作战的特点。因此,从第一次作战起就应不断地取得胜利。每次战斗都有决胜点,不允许出现僵局和撤退。所以,要坚决地向各个决胜点(决战方向)集中兵力。持久方向的兵力要尽量少用,不要有任何散兵游勇。 5.要寻找并利用战机和转机 从利用时间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个特点出发,要求指挥官具有善于发现歼敌的有利战机和掌握转换作战点时机的卓越扌能。 特别是取胜(歼敌)的程度和兵力的转用以及从内战转为外线作战等极其重要。 6.搜集情报的重要性 无论是局部的情报还是可以把握全局的情报,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都是特别重要的。会战中因截获明码电报而取得胜利的坦南贝尔会战,拿破仑在鲍逊附近击败不知先头部队被歼而赶来的敌人等,均与收集瞬间的情报有密切的关系,充分说明了搜集情报的重要性。 各个击破可以说是劣势军队的战法,是根据敌人的行动寻找作战机会的战法。因此,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指挥管特别是高级指挥官的能力。孙子在势篇所说的“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要见瞬间强大的冲击力实施急风暴雨式的,短促的进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就是各个击破的要诀。而且,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不能允许敌人陆空联合作战。不要忘记,应首先各个击破敌人航空部队,获得空中优势。 【参考】 敌处纵向分散状态对我选择攻击点的影响: 1.选择攻击点主要着眼于各个击破。 2.选择攻击点,不能只根据击破当面之敌的条件决定,要与增援(后续)部队的情况一并考虑,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是切断敌人退路,还是打击敌人后方。 3.选择攻击点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1)当面之敌的兵力(大小)、阵地的强度(强弱)和阵地的形状(是正面阵地还是侧面阵地等) (2)增援部队的兵力(大小)、时间(是早还是晚,对与当面之敌战斗的影响,即分散状态)和方向(敌人的后方交通线和开进方向); (3)我军态势是包围还是突破,以及后方交通线的方向; (4)适于各个击破的重要地形。 ==========第68页========== 选择攻击点的示例: 上兵力分散相隔较坛时 2.兵力分散相隔较近时 远〔墙提力 切断退路 近(晋成是时物兵力的 一部分)以推毁当面故人库地为目的的进政 第四章抗登陆与反空降作战 一、登陆与空降作战的弱点 登陆与空降作战的最大弱点是登陆部队在海上、空降部队在空中的时候。其次是在开辟登陆场和空降场阶段,此时难以发挥有组织的战斗力,尤其是登陆作战在水际附近时,一只脚在海里,战斗力处于纵向分散状态。 但是,通常登陆、空降部队作战时也都是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二、抗登陆、反空降作战的特点 1.我是被动的(不知敌人从何处来),敌人是绝对主动的。 2.往往成为初战(重视初战一一它决定尔后战斗的胜负)。 3.通常抗登陆和反空降战斗同时实施。 4.战斗发生突然,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就胜负分明)。 5.登陆部队、空降部队的弱点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6.初期的战斗对尔后作战全局有重大影响。 7.初期阶段敌我双方兵力均处于分散状态。 8.通常我空中和海上的力量处于劣势。 9.登陆作战和空降作战缺乏弹性,即首次失败后,再次突击也难以奏效。 三、抗登陆和反空降作战的实质 1.抗登陆和反空降作战的实质是要在敌人开辟登陆场和空降场之前,集中有形和无形的战斗 ==========第69页========== 力,以进攻行动早期歼灭登陆和空降的敌人。 第1价度 力 2.在敌人开辟登陆场、空降场阶段,作战的实质是乘敌人立足未稳之机,彻底地集中兵力予以打击。这时,固守战场要点尤其重要。 : 3.综上所述,抗登陆和反空降作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在登陆和空降地区集中兵力的竞赛,在此取得胜利即可稳操抗登陆、反空降作战的胜券。 【战例】 登陆作战成功的战例: ==========第70页========== ○盟军诺曼底登陆作战 ○美军太平洋岛屿作战(塞班、关岛、硫黄岛、冲绳岛等)○日军马来登陆作战登陆作战失败的战例:○加利波利登陆作战○安齐奥登陆作战 安齐奥登陆作战(1944年1月22日-一一) 盟军从意大利南部压迫德军,一步步北上,当推进到罗马东南约20公里的卡西诺附近一线时,德军凭借险峻的山地进行了阻击,双方形成对峙状态。盟军为使卡西诺方向的进攻取得进展,于是组织了对德军后方造成威胁的安齐奥登陆作战。 1944年1月22日拂晓,盟军奇袭登陆取得了完全成功。但是,由于准备临近在同年8月采取的“霸王行动”,登陆舰船有限,所以同时登陆的兵力只有两个师,而德军却在发现登陆后,立即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兵力,决心消灭登陆之敌,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向登陆场集中兵力的竞赛。登陆部队的行动是消极的,相反,德军的反应则很迅速,他们在盟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艰难地集中兵力,对登陆场实施了三次进攻。这样,盟军虽然初期奇袭取得了完全成功,但却没有任何新的进展.只是没有被击退而已,对卡西诺方向也未产生特别的影响。德军起初遭到奇袭,通过迅速反应夺回了主动权。尽管没能把登陆部队赶下海去,但却在5月中旬之前的大约4个月的时间里将敌人封锁在狭窄的登陆场里。 双方集中的兵力,盟军约5个师,德军约10个师,但人数却为109,加上装备、补给和海空军在内,盟军的实力占了很大的优势。从这一观点出发,此次作战尽管双方都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可以说,德军方面由于迅速集中和勇敢战斗,达到了一半目的。 ==========第71页========== 安齐奥登陆作战 量是只率土 卡拉也著干队 10 包更量 尔 夏南 事密并元师 关厘■ 1 T 卡西 西山k B56 卡嘉塔 萄军对登陆扬的递攻 10200400公是 拓1次2,8-10 第2汰2.16-20 第32.293.1 回页首 第四编对敌人战斗力的利用第一章对冲击力的利用和控制 一、利用冲击力的意义 1.什么是冲击力 此处所说的冲击力是指敌人向我攻击的前进力,也就是进攻的意志、力量和行动。 2.什么是利用冲击力 利用冲击力,是一种反过来利用敌人的冲击力,以发挥战斗力对比的优势的原理,是与柔道中“我利用对方的力量,出技巧动作摔倒对方”的道理一脉相承的。 3.利用冲击力的特点 (1)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即可主动寻敌决战,又可抓住战机打歼灭战。 敌人的冲击力越大,我取得的战果也越大,而且可以以寡敌众,给敌以歼灭性打击。 (2)即:起初让敌人充分发挥其冲击力,我边抵抗边消耗敌人的冲击力,随着战斗的发展逐渐取得态势上的优势,最后达到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击败(消灭)敌人的目的。 ==========第72页========== (3)当我部队或地形对敌人有吸引力时,敌人的冲击力将会增大。 这种吸引力,是在态势与战斗力对比上敌人占优势,认为可以消灭或击败我的时候;在有可以控制战场的重要地形或者有在作战行动上必须扼守的地形要点等情况下产生的。 二、诱敌深入 1.什么是诱敌深入 诱敌深入是指为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而驾御敌人的冲击力。也就是为了造成可能歼敌的状态(譬如在态势上、地形上便于我而不便于敌人发挥战斗力的状态),把敌人引诱到我所希望的或者预有准备的地域或方向的行动。 为了诱敌深入,必须给敌人以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包括重要的地形、诱饵部队和资源等。 2.诱敌深入的原理可适用于各种作战(战斗)场面。其代表性的适用示例有如下几种: (1)歼灭战; (2)诱使敌人转为进攻; (3)机动防御; (4)口袋战术; (5)反坦克地域; (6)反空降地域; (7)火制地域。 应该注意,反“八”字阵地无法诱敌深入,因为进攻者要避开突入凹陷部之弊,必然从一翼发起进攻。 3.诱敌深入时的注意事项: (1)诱敌深入的方向最好与敌主要接近路相一致; 可以 不可以 不可以 (2)诱敌深入地域的大小;要以能容纳与我打击能力相应的敌人兵力为原则; (3)要考虑诱敌深入地域的大小(诱敌深入的兵力)与正面宽度的关系; ==========第73页========== ①③不适当 ②适当 (4)做诱敌深入计划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要充分考虑敌军的素质和惯用战法等; ②要避免过分不自然地诱敌深入(容易被敌人识破企图); ③要准备好在不能按计划诱敌深入时的对策。 必须注意,敌人也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未必按着我之希望去行动。 【战例】 ○奥斯特利茨会战(1805年拿破仑对俄奥联军)(诱敌深入战例)○苏芬战争中索木斯萨耳米战斗(对优势敌人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例)另,参见歼灭战战例 苏芬战争中南木斯萨耳米战斗(1939年12月11日一一1940年1月8日) 1939年秋,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方面要求割让领土等苛刻的要求。同年12月突然遭到苏军的正式武装入侵。 当时,芬兰的第9步兵师担任中部地区的防御。 在12月11日至28日这一期间,该师使用装备轻型武器、火力远不及苏联的滑雪部队,对从北部侵入索木斯萨耳米村附近的苏军第63步兵师进行了奇袭,并消灭了他们。 接着,该师又从翌年的1月5日至8日,以同样的方法,对企图挽救这次危机从东部来犯的第44陟兵师实施攻击,再次取得了胜利。 这样,芬军就以一个劣势装备的师战胜了苏军2个拥有坦克的现代化装备的师。 芬军取得这次胜利的原因,是把苏军引诱到难以发挥战斗力的积雪的森林、沼泽地区,使其乘车部队长长地摆在路上,形成首尾难顾的状态,与此同时,芬军用预先准备好的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将敌分割成数段,进行了各个击破。 ==========第74页========== 杂木斯萨耳米战斗(苏芬战条) 第豪夜作重化1动酰军和巴湘》 HA 教-昼经存度品-喜古度球监的 0h.鞋-.1 回页首 第二章牵制和反牵制 第一节牵制和反牵制的意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牵制 所谓牵制,是指为了分散、削弱敌人使用于我主力方向的战斗力,使主力方向的兵力对比有利于我,而在我所希望的主力方向以外,尽量多地吸引敌人,或妨碍敌人行动自由的战术行动。 二、什么是威胁 1.所谓威胁,是指为使敌人感到痛苦,在精神上产生不利的感觉,而用武力进行胁迫和威吓的行动。 威胁是种精神性的东西。精神作用所产生的感觉,会随着对方对我恐惧程度的加大而增强,因此,当对方神经过敏时或者由于想起痛苦的经验,就会变得越发严重。所以说,战败者常常容易受敌人威胁。 在对方感到“安全”“可靠”时,威胁的效力就会降低。 2.对威胁的感受性 威胁着眼于精神作用(使敌人在精神上产生不利的感觉)。因此,敌人对威胁的感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敌人的特点,我施加威胁的地点和时机、敌人的准备程度、威胁的威力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敌人的特点 神经过敏的敌人、对我抱有恐惧心理的敌人>实战经验丰富、充满自信心的敌人。 ==========第75页========== (2)地点(方向)正面<侧面<背面。 (3)时机 可预料的时机<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时机。 (4)准备程度有准备<无准备。 有应变部队和措施<无应变部队和措施。 (5)威胁的威力 牵制部队战斗力小<战斗力大。 三、牵制与威胁的关系 牵制表现为威胁的结果。就是说,威胁有效果。于能使敌人采取某种相应的措施。威胁与牵制相互关联,威胁成功其结果就是牵制。 此外,威胁是行动,而牵制是指挥官企图或目的的表现。 力方 注】 1.所谓抑留是拘束敌人,使其无法自由行动,也就是持续发挥牵制效果的状态。 2.所谓拘束是指抓住敌人,限制或停止敌人的行动自由。 四、牵制的手段和方法 如前所述,为了牵制敌人,必须给以重大威胁。因此,牵制有以下手段和方法。 1.进攻的方法 (1)果敢的进玫使敌人感受到的威胁最大,是最好的牵制方法。 (2)从敌人预有准备的方向进攻,威胁效果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拥有能打破敌人防线的威力。 (③)以进攻进行牵制时,必须充分往意以下事项: ①进攻时机; ②攻击部位; ③进攻的威力(凌厉); ④进攻的方法。 即必须在敌人最痛苦的时间和地点,尽量离开我主力,以急袭的方式实施有威力(凌厉)的进攻。 【战例】 ○英帕尔作战前夕温盖特兵团的作战 ==========第76页========== ○奉天会战中,从鸭绿江军东翼实施的进攻 奉天会战中,从鸭绿江军东翼实施的攻击(1905年2月下旬一一3月上旬) 沙河会战结束后,满洲军总司今官企图与奉天附近的俄军强行决战,在化冰期前结束战斗,并与鸭绿江军商定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鸭绿江军为了从满洲军东翼向抚顺方向前进,威胁俄军侧后,策应满洲军的进攻作战,从2月21日开始北进。 俄军总司令官库罗帕特金计划在2月下旬以重兵包围日军左翼,实施反攻,但是,由于鸭绿江军的果敢挺进。估计通往哈尔滨方向的退路有被切断的危险,于是把总预备队中强有力的部队投入到该方向。因此,当初的反攻计划,由于兵力分散而中途天折了。 鸭绿江军在其正面上受到巨大优势兵力的压迫,战斗极其艰苦,但他们打得很顽强,减轻了满洲军主要决战方向的压力,出色地发挥了预期的牵制效果。 奉 天 会 战 因 倒 上2月韩日的率路口台用0阳的点绕 由 2.“显示存在”的方法(位于某一地点,给敌人以监视性威胁的方法) 我出现于使敌人难办的地方,敌人如果置之不理,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尽管不是直接进攻,也可起到牵制、拘束敌人的作用。但是,敌人有充裕的时间采取对策,所以这种方法一般效果不大。 (1)以敌我关系位置限制作战目标(方向) B ①在上图中,A本来把B作为作战目标,然而因为C在影响它行动的位置上,所以必须首先 ==========第77页========== 对C采取某种措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军(A)、德军(B)和奥军(C)所处的关系位置就 是典型的例子。 3 ②在上图中,我在敌军作战方向的侧面占领阵地,使敌人不得不改变作战企图和作战方向。 (2)拘束部队行动的情况 ①空中机动部队(空降部队,直升机机降部队等)的存在,经常威胁着对方的后方地域,使 其部队的行动受到限制,被束缚在后方地域内。 ②游击部队的存在,会把对方部队束缚在该地域内。例如,在朝鲜战争中,不得不使用1/3 的兵力充当后方警备部队,对付共产党的游击部队。3.防御的方法 以防御进行牵制,只有伴随敌人进攻扌能成立,所以无法在我所希望的时机实施。以防御进行牵制,还取决于对防御的自信(防御的强度、火力配系的强度等)。 如果敌人进攻,我可乘机加以利用,捋兵力抽出,以劣势的兵力防御优势的敌人,以达牵制、抑留的目的。因此,企图以防御进行牵制时,对敌人要有诱惑力,吸引敌人进攻。 五、牵制的效果与效果的持续 1.牵制效果 (1)牵制奏效的例子 (2)牵制不成功的例子 ==========第78页========== 《1)牵制粪效的例子 《2)牵制不成进的例子 ·A+B++D A÷B-C+D BC AB、A